顾从斯不答。
看样子就是了。
这顾从斯有些读书人的傲气,自然看不惯太监公公之流。
苏清不理解但尊重,懒得解释,只道:“反正按我说的做就行。”
顾从斯这一点倒是很好。
他不理解但照做。
顾从斯他爹顾教谕也接受一部分差事。
不过听云喜说:“顾教谕想让顾秀才抽出时间读书,不能荒废学业。”
对哦,在读书人眼里,吏官跟太监公公也差不多,自然不愿意让顾秀才深陷其中。
苏清只当不知道。
南江县事情极多,不说药田的事,还要照顾伤员。
又因他们这边码头修缮得好,商船来的也多。
现在又要迎接后勤余内官,哪有工夫管这些,能做事就行!
南江县这边,准备的万分周全。
苏清难得抽出时间,也没去休息。
而是专门找梅娘说话。
主要问问刘小妹的事。
前几日,苏清发现小妹有些不对劲,问了几次,都没问出原因。
提到这事,梅娘叹口气:“还能因为什么,刘主簿没了一年,朱家准备让朱娘子另嫁他人。”
“还说把小妹送回刘家庄,让刘家族人抚养。”
嫁人,乍一听是好事。
可都说初嫁从亲,再嫁由身。
现在朱家,冷不丁地要朱娘子再嫁。
怎么可能是为她考虑。
更别说,还要把她们母女分离,如何能接受。
刘主簿跟朱娘子两人夫妻和睦。
刘主簿走了之后,留下母女两人,也算靠着苏清接济。
虽说孤儿寡母,可住在衙门,无人敢欺扰。
这般日子过得也松快,还攒了不少体己钱。
朱娘子自接到家中信件,便忍不住哭泣:“我跟老刘自幼认识,算不得盲婚哑嫁,日子都难免有刻板。”
“现在嫁个不知所谓,还要把我女儿送走,还不如让我去死。”
苏清听到这,皱眉道:“那朱家是从什么时候,打起这个主意的。”
“好像是年后吧。”梅娘想了想道。
破案了。
苏清自做主事,大事小情见过不少。
了解前因后果,多半猜出缘由。
年前梅娘跟朱娘子都送了节礼到夫家娘家。
本来是礼尚往来,走走亲戚。
估计那朱家发现朱娘子过得不错,每月有两份俸禄不说,若把她再嫁出去,还能再收一份聘金。
钱帛动人心,朱家爹娘跟朱娘子兄弟,必然在打银子的主意。
可家人几次三番来信催促,惹得朱娘子面上无光,还被人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