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有人听她的吗?”
它:“起初一个没有。”
它:“三个月後有了一个。”
刘丽:“她一定很难过。”
苦口婆心的说了那麽久,结果没几个人听,白费力气。
它:“她很开心。”
它:“她觉得,有比没有好。白国的乞丐少1个,世界就会好一点。”
它:“她其实很可笑。”
它:“乞丐因为她少了一个,却因为那些尸位素餐的,中饱私囊,恃强凌弱的多了好多个。”
它:“乞丐变多了。”
它:“美好个屁!”
刘丽:“她?”
它:“後来,她觉得,别人不肯听她的,也有她的原因。她有错。”
刘丽:“她怎麽会有错?”
明明做的这麽好!
明明仁至义尽!
它:“她觉得,别人不肯听她的,是因为她说的没有说服力。她自己成天乞讨,却劝别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劳动。”
它:“她得学习谋生的手段。”
它:“她做过许多事,去大户人家做工,去盖房子,去学木匠,去制鼓,去打猎,去伐木……”
它:“她力气很大,手很灵巧,脑子也活。”
它:“她什麽都能做的很好。”
刘丽:“好厉害!”
它;“渐渐有更多的乞丐听她的”
它:“有更多的穷人听她的。”
刘丽听着入神。
她对田渔歌的了解又多了点。
对田渔歌的喜欢又多了点。
写小说的时候,光关心主角的光芒万丈,生活中,光看到别人熠熠生辉,原来,每一个人都可以闪耀!
它:“她继续反思自己的错。”
刘丽:“啊?”
结果更好了。
咋还反思?
它:“她觉得自己不识字,没读过书,知道的道理太少了。”
它:“她想知道书上有什麽好道理,能让世间更美好。”
刘丽:“她开始学识字,读许多书?”
它:“她是开始学识字了,但读书不多。”
刘丽:“没时间读吗?”
不应该啊。
她相信田渔歌很忙。但听它讲,感觉田渔歌是那种,如果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就一定会去做的人。
没时间也会挤出时间!
它:“她空闲时间是很少。”
它:“但她读得少是因为,她读不太懂。”
它:“书上许多事,说的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它:“书上许多话,自相矛盾。”
它:“书上许多争论,无关民生。”
它:“她想把时间花在行路上。”
它:“她要行万里路!”
它:“她入了江湖。”
它:“还记得程云棠学轻功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