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多销。码头都是体力活,一顿吃饱吃好下次还会来店里吃饭,我们做的是回头客生意。”
“你忙去吧!”
这俞记小吃店做生意挺实在。
两个老爷子吃了饭,走进旁边开门的小杂货铺,发现货架上有县里前些天炒的大热的玉米,有油盐酱醋盐,有自家竹编的篮子小凳子,笤帚茶罐大缸小缸碗筷,还有麻袋装的花生,一布袋的棉花,红薯,小米,洋芋。
柜台上趴着一个扎着两个包包头的小女娃,在练字。
赵老太爷伸着脖子看一眼,写的是《三字经》,小女娃握笔姿势正确,字体工整,再看,砚台是好砚,墨不是上等,纸质偏下等。
“大
爷,要买点什么吗?“俞荷见他们进来许久,放下笔,问道。
“这玉米多少钱一个?”赵老太爷挑了一个巴掌大黑红米粒的玉米。
“50文。”
“这种呢?”拇指大小,玉质透亮,好看。
“800文一个。”
“这种的给我也拿一个。”李忠发看好友拿在手里爱不释手,也要一个。
俞荷弯腰抽屉里找了两个差不多的让他选。
两个老爷子一人买了一个800文的玉米,又看花生和棉花。
“棉花今年多少钱一斤?”
“这是我们自己种的,里面的棉籽没剥,一斤30文。”
“别人棉花一斤150文,你这卖的也有点便宜了。”李忠发看着雪白的花絮,想起自己第一次穿上新棉袄时的高兴,顿时觉得浑身暖哄哄的。
“棉籽重,这一斤棉花有近八两棉籽,棉花比二两重一点。”她这样卖,就想着谁愿意种,随便种种,自己也有了。
买的人不多。
“家里人手少,忙不过来吗?”赵慎笑着问。
“对的。”俞荷给他们柜台后拿了两个小椅子,两人接过,坐下了。
俞荷看看时间,把柜台上的书墨纸砚收起来,又去后面打水洗笔。
突然远处传来嗷的一嗓子,踢踢踏踏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两个老人忙出来看。
“俞小哥,六文的饭菜!”
“我的五文!”
“我要两份四文!”
一群大汉争先抢后排队给钱,俞有钱发给他们一人一个取餐号码小牌牌。
赵慎就看付了钱的人自觉成两排队,这时从店里走出两个抬桶的年轻妇女,男人们如饥似渴的看着木桶里的新鲜饭菜。
四个大桶摆好,李二娘接一个牌子打一个饭,赵娟手里的饭勺子抡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