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荷点头,“阿爹是秀才,可以穿靴子,戴儒巾,要买就买一套好的。”
“啊!穿什么还有这讲究?”俞梅睁大了眼睛,“还有什么,快说?”
“要是阿爹考上举人,可以免80亩田税,就不是见官不跪,而是他自己也可以做官,穿官袍,穿官靴,穿绫罗绸缎,也没了限制!”
“比小姨夫还有面儿?”俞梅一骨碌转过来。
“白姨夫只是秀才,阿爹现在也是秀才,他们两个人的身份一样。”俞荷就事论事。
俞梅笑着点头,真好,下次走亲戚,看舅母他们还怎么看不起自家。
俞有地屋里,洗好脚李二娘又拿出银子看,做绒花能挣八两这是她没想过的,绒花比绣活要出活容易一点。
“别看了,明天还要摆摊,你快点睡。”俞有地看妻子一眼,催到。
“他爹,你说绒花都卖给谁呢?一朵牡丹绒花定价400文,卖多少钱!”
“一二两银子吧。你们做工精致,颜色好,是难得的精品。”
见妻子惊讶的看着自己,俞有地放下书,笑着说:
“老三和俞荷的审美随了阿娘,加上阿爹的点漆簪子加成,就是拿到县里也是精品。我看成城也很有做手工的天赋。”
没想到丈夫也注意到了,还以为他也不愿意呢。
“他的菊花确实做的好,私下还做了十几种不同颜色花型的样式,还没拿给老三。”
说到成城,夫妻俩都小心翼翼,孩子有进步,只偷偷注意,不敢声张,害怕惊了孩子。
“让他跟着你学做牡丹,其他花样也教。”就算以后绒花贬值,可做兴趣。
“成文石榴花也做的不错。”李二娘偷笑,婆婆是真不愿意孙子们做花,可孩子自己愿意。
俞有地扶额,干脆把书收起来,准备睡觉。
第二天,码头摊子摆开,俞有钱就去街上找李掌柜买石灰。
“俞老弟,一事不劳二主,我给你再介绍个会刷墙的师傅。”
“多谢,多谢你呐!”
李掌柜介绍的师傅叫李新茂,父子侄儿一共五个人,每人一天50文的工钱,自带和泥的秘方。
双方见了面,商量好明天开工,俞有钱回家准备梯子和登脚的木板和竹架。
马三面和俞老头旁边麦地里拔草,两亩坡地种了玉米洋芋黄豆杂粮,草也开始长了。
“俞荷要种棉花,水田怕不行吧!”
“水田不行。今年都种水稻,等秋天收了稻,我们也种两亩油菜榨油。”
“山坡上种点,地里再种点保种。”
拔了一个多时辰的草,两个人回来休息了一会,俞老头又开始做木簪,马三面旁边打下手。
“中午想吃什么?”
“你随便做点就行了。”俞老头笑着说。
“怎么能凑合,中午我们擀面条。”
“阿娘,给我也做上,再炒个肉菜。”俞有钱拖着一捆藤条和竹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