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内,林弈的陈述已然结束,那份厚重详实的《漕运增效革弊疏》静静躺在山长和通判大人的案头。然而,预料之中的惊叹与赞誉并未立刻到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以及数道充满审视与疑虑的目光。
山长抚着长须,眉头微蹙,率先打破了沉默:“林弈,你所言种种,数据详实,推演严密,确乎令人耳目一新。然……”他顿了顿,目光锐利,“纸上谈兵易,躬身行事难。你这新式船型、帆索、乃至闸门机构,听起来固然巧妙,可毕竟只是图稿与算学推演,未曾经过实证。若依此策呈报巡抚,一旦询问细节,或要求验证,我等……如何应答?”
另一位专精经义的博士也捋须附和:“不错。漕运关乎国本,牵一而动全身。若无十成把握,岂可轻言更张?若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责任,谁人承担?”他的目光扫过林弈朴素的衣衫,其中意味,不言自明——一个寒门学子的“奇思妙想”,如何能取信于封疆大吏?
李瑾原本苍白的脸上,此刻也重新泛起一丝血色,他抓住机会,出言道:“山长、诸位师长明鉴!林弈所言,看似有理,实则多出于臆测与纸上演算。漕船行于大江大河,风浪无常,岂是区区几笔算学、几张草图所能概括?若其法真如此神效,为何历代能工巧匠未曾想到?此等未经实践检验之论,恐难登大雅之堂,更遑论上达天听!”
质疑之声,如同冰冷的潮水,向林弈涌来。通判大人虽未开口,但眼神中也流露出了一丝谨慎与询问之色。显然,仅凭一份文字方案,哪怕再完美,也难以彻底打消这些习惯于眼见为实的上位者的疑虑。
面对这意料之中的局面,林弈神色未变,仿佛早已等候多时。他再次躬身,声音平稳如山:“山长、大人、诸位师长所虑极是。空口无凭,实证为据。学生恳请,当堂演示,以验真伪。”
“当堂演示?”山长一愣,“此地乃明伦堂,如何演示舟船闸门?”
林弈不答,只是向堂外微微颔。早已等候在外的张承、刘文远等人,立刻抬着两件物事走了进来。
一件是一个长约六尺、宽约两尺的浅底长条形水槽,里面盛着清水。另一件,则是几艘制作精巧、仅有尺余长的木质模型船。其中两艘是模仿现行漕船的笨重样式,另外两艘,则是依照林弈策论中所绘的新式流线型船体,甚至连那套“混合帆索系统”也微缩还原,以丝线和薄木片制成,精巧无比。同时带来的,还有一个小型的手摇风扇,用以模拟风力。
看到这些物件,堂上众人皆露诧异之色。
林弈将一艘旧式模型船和一艘新式模型船并排放入水槽一端。他并未急于演示,而是先向众人解释:“此水槽虽小,然水流、风力之基本原理,与大河无异。今日演示,不求完全模拟漕运实况,但求验证船型与帆索对航行效率之影响,此为改良之核心一。”
他先启动风扇,对准两艘模型船,模拟侧风。只见那旧式船在风中行进缓慢,船身摇摆明显,而新式船则如同游鱼,破水前行明显迅捷稳定许多。林弈让刘文远用简易的计时沙漏记录两船通过固定距离的时间,结果新船用时几乎只有旧船的一半。
“此乃流线型船体减小阻力、改良帆索有效利用风力之效。”林弈平静陈述。
接着,他演示在无风状态下,模拟纤夫拉拽(以极细的丝线牵引)。同样拉力下,新式船依然比旧式船快上近三成。
“此乃船型优化,减小水流阻力之效。”
随后,林弈又展示了针对“闸不畅”的简易模型。他用木块模拟旧式平板闸门和新设计的“人”字型闸门,以小巧的滑轮组模拟省力机构。在众人注视下,模拟开启旧式闸门需费较大力气且缓慢,而“人”字型闸门配合滑轮,只需轻轻拉动绳索,便迅开启闭合,效率高下立判。
整个演示过程,林弈操作从容,解释清晰。每一个现象,都与他策论中的论述严丝合缝。水槽中那肉眼可见的度差异,闸门模型那轻松省力的操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具有说服力。
明伦堂内,落针可闻。只有水流声、模型船破浪的细微声响,以及那计时沙漏沙沙落下的声音,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几位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博士,此刻已是目瞪口呆,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紧紧盯着水槽中的变化。山长抚须的手早已停下,眼中充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通判大人更是猛地站起身,走到水槽边,亲自观察那两艘模型船的航行,甚至亲手尝试了一下那闸门模型的开启,脸上的激动之色再也无法掩饰。
“神乎其技!当真神乎其技!”通判大人连声感叹,“虽为模型,然其理自明!若放大制造,其效必彰!”
李瑾和他身后的“凌云社”成员,脸色已从煞白转为死灰。他们看着那在水槽中劈波斩浪的新式模型船,看着那轻松启闭的闸门,所有的质疑、嘲讽,在这一刻都被这无声而有力的实证击得粉碎。他们赖以自豪的经义文章、道德高论,在这直观的“格物”之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山长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看着林弈,目光复杂,最终化为深深的赞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惭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林弈,你与你这格物学派……当真令老夫大开眼界!此等实证之法,胜过万语千言!”
他转向通判,郑重道:“有此实证,此番策论,再无异议。老夫定当亲自向巡抚大人呈报,并详细说明此番演示之景!”
实证主义的胜利,在这一方小小的水槽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视觉化的“打脸”,无声,却震耳欲聋。格物之学,经此一役,其名不仅确立,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深深烙印在了所有见证者的心中。
喜欢天命寒门请大家收藏:dududu天命寒门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