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巷小院的日子,清静而充实。有了安稳的居所,林远山的病情在好药与舒心环境的调养下,一日好过一日,脸上渐渐有了血色,甚至能在天气晴好时,由林弈搀扶着在院中那株老梅下坐一会儿,晒晒太阳,看看书。这对林弈而言,是比案功名更令他欣慰的事。
他自己则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县学藏书阁。那面小小的令牌,为他打开了一座真正的知识宝库。他不再仅仅局限于科举所需的经义时文,而是广泛涉猎史书、地理志、兵法、农政乃至算学、水利等“杂学”。来自现代的灵魂让他深知,真正的治世之才,需有广博的见识和跨领域的思维。他将藏书阁中那些与“北地旱蝗”相关的记载、前人的治河方略、历代的荒政得失,都一一摘录、研读、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在他沉浸于书海,为即将到来的府试做全力准备时,一个平静的午后,小院的门再次被叩响。
来者并非县衙差役,而是一位身着普通布衣、气质却沉静干练的中年人。林弈认得他,正是那日在市集为他解围、随后又常在学政周文渊身边出现的那名灰衣随从。
“林公子。”随从态度平和,拱手一礼,“学政大人不日即将离任,返京述职。临行前,特命在下给公子送来一物。”
林弈心中一动,将对方请入院中。随从并未多言,直接从怀中取出一个用青色锦缎仔细包裹的扁平方匣,郑重地双手奉上。
“大人说,公子乃可造之材,望你好生研读,府试之上,莫负所学。”随从传达完这句话,便不再多留,躬身一礼,悄然离去,如同来时一般低调。
林弈拿着那方沉甸甸的锦匣回到书房,在书案前坐下,定了定神,才小心地解开锦缎。
里面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一封缄口的信函,以及三本装帧古朴、纸页泛黄的线装书。
他先拿起那封信。信封是普通的宣纸,并无特殊标记,但展开信笺,一股清峻挺拔、力透纸背的墨迹便映入眼帘。这字迹,与那日策论考卷上“道术兼备,可安黎民”的朱批同出一源,正是学政周文渊的亲笔!
信的内容不长,措辞精炼,却字字千钧:
“林弈小友惠览:
文会初晤,考场再观,足下之才识气度,老夫深以为异。县试一案,明珠出土,锋芒初露,然此仅轫之始耳。
闻汝潜心向学,手不释卷,心甚慰之。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今赠《河防通议》、《农桑辑要》、《历代名臣奏议选编》三册,皆前贤心血,于实务或有裨益,望汝细参之。
府试在迩,乃士子登堂入室之关键。望汝戒慎恐惧,精益求精,于锦绣文章之外,更展经纶之志。倘能再拔头筹,卓然不群,他日京华或有重逢之期,届时再与汝坐而论道,亦未可知。
前程似锦,好自为之。
周文渊手书”
信读完了,林弈轻轻将信纸放在桌上,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这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鼓励信!
信中,周文渊先是肯定了他的才识,用“深以为异”表达了高度的欣赏。随后,点明县试案只是开始(“轫之始”),暗示更高的期望。接着,赠送三本极其有针对性的珍贵典籍——《河防通议》关乎水利,正是应对旱灾的核心;《农桑辑要》涉及农政,与蝗灾防治、民生根本息息相关;《历代名臣奏议选编》更是学习如何向朝廷谏言、如何阐述政见的绝佳范本。这份礼物,远比金银更珍贵,直指他策论中所涉领域,用心良苦!
而最后一段,更是意味深长!“府试在迩,乃士子登堂入室之关键”,这是提醒府试的重要性。“倘能再拔头筹,卓然不群”,这是明确对他的期望——府试也要取得优异的名次!“他日京华或有重逢之期,届时再与汝坐而论道,亦未可知”,这几乎就是明确的暗示了:只要你府试表现出色,我便可以考虑收你入门墙,将来京城再见!
这封信,就是一张无比珍贵的“门帖”!是当朝学政,一位清流高官,向他这个寒门学子抛来的橄榄枝,是一块通往更高权力与知识圈层的“敲门砖”!
在这个极其讲究师承、关系的时代,能成为学政周文渊的门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接下来的科举道路上,将获得难以想象的助力与人脉;意味着他的文章、他的观点,更容易被上层看到;意味着他不再是孤身奋战的寒门子弟,背后有了一座可以倚靠的大山!
林弈深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他明白,这份赏识,源于他自身展现出的价值——那份惊艳的策论,考场上的沉着冷静,以及面对困境不折不挠的韧劲。机会已经摆在面前,但能否抓住,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
他小心翼翼地收好信函,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然后,他拿起那三本书籍,轻轻摩挲着古朴的封面。书页间散着岁月的沉香,也承载着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他将其中那本《历代名臣奏议选编》轻轻翻开,目光落在那些先贤忧国忧民、纵横捭阖的文字上,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府试,他不仅要过,而且要过得漂亮!要“卓然不群”!要让周学政的这份期许,不至于落空。
窗外,春意渐深,柳絮飘飞如雪。书房内,少年将门帖与典籍郑重收起,重新铺开纸张,提起笔,继续他未完成的功课。
只是这一次,他的笔尖似乎更沉,也更有力了。因为他的目标,不再仅仅是通过一场考试,而是要去赴一个可能改变一生的“京华之约”。
喜欢天命寒门请大家收藏:dududu天命寒门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