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香时装洛城店”的开业火爆,如同一块投入水面的巨石,在洛城的服装市场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首战告捷的喜悦过后,林椒立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同时管理好相隔百里之遥的两地生意。
她不可能长期驻扎洛城,老家的大本营和第一家加盟店同样需要她的统筹。于是,一套远程管理与定期巡查相结合的模式,被她迅速建立起来。
她任命了在洛城招聘的两名店员中表现更突出、也更稳重的张芸为临时负责人,类似于孙梅在总店的角色。她为洛城店建立了与总店相同的日报制度和每周盘点流程,要求张芸每晚通过公用电话(费用不菲,但必要)向她简要汇报当日销售情况、库存变化和遇到的问题。
每隔一周左右,林椒便会乘坐早班火车赶往洛城,停留一两天。她会仔细核查账目,巡视店面,观察客流,与张芸和另一名店员深入交流,了解市场反馈,并根据洛城顾客的偏好,微调货品结构。她还利用这些时间,亲自接待一些重要客户,巩固“椒香”在洛城的高端形象。
这种高频次的往返虽然辛苦,但效果显著。洛城店在她的密切关注和指导下,运营很快步入正轨,销售额稳定增长,逐渐在本地站稳了脚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洛城店的成功,尤其是那几款“洛城限定”款式引发的抢购潮,显然深深刺激了竞争对手“丽人时装”。林椒在一次巡店时,敏锐地发现店外偶尔会有形迹可疑的人徘徊,似乎在对她的顾客群体和货品进行观察。甚至有一次,她看到一个穿着“丽人时装”工服的人,假装顾客进店,却对衣服的细节、标签看得格外仔细,问的问题也颇为专业。
商业间谍?模仿升级版?
林椒心中冷笑。“丽人”的老板果然坐不住了,开始玩阴的了。她立刻提醒张芸和店员,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可疑人员,尤其要保护好新款式的设计细节和货源信息。同时,她加快了新品的开发速度,确保“椒香”始终领先一步。
就在她全力应对洛城市场的明枪暗箭时,老家那边,孙梅通过电话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小林,最近总店和王芳姐那边,都发现有生面孔在打听咱们进货渠道的事情,问得特别细,好像特别关心咱们是从‘新蕾服务部’拿的什么布,价格怎么样。”孙梅的声音带着担忧,“我问过李科长了,他说最近确实也有别人去打听过咱们的订货情况,但他没透露具体信息。”
林椒的心猛地一沉。麻烦不止在洛城!老家也有人盯上她的供应链了!
是单纯的商业竞争对手?还是……与之前三号车间的事情有某种关联?那个失踪的钮扣,王志强的落网,难道还有漏网之鱼,或者新的势力,注意到了她这个因设计而声名鹊起的个体户?
一种被窥视的感觉,从两个方向同时袭来,让她脊背有些发凉。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慌乱。
她首先叮嘱孙梅,加强对货源信息的保密,对外统一口径,只说是从多个渠道零散采购,模糊化处理与“新蕾服务部”的深度合作。同时,她让孙梅留意近期是否有陌生、特别是带有外地口音的人,在店铺附近出没。
接着,她思考着洛城这边。“丽人时装”的窥探属于正常的商业竞争范畴,尚可应对。但老家那边出现的、针对供应链的打探,则显得更为诡异和深入。
她想到了高朗。或许,应该将老家这个异常情况告知他?虽然不确定是否与他的工作有关,但多一份警惕总是好的。
在一个傍晚,她趁着回老家的间隙,用街边的公用电话,拨通了高朗留给她的一个紧急联系方式(一个号码,需要转接)。她简单说明了近期有人暗中打听她布料货源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疑虑。
电话那头的高朗沉默了几秒,语气变得严肃:“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留意。你专心做你的生意,但务必提高警惕,注意安全,有任何不对劲,立刻联系我,或者直接找当地公安。”
高朗的重视,让林椒更加确信,这件事可能并不简单。
挂掉电话,林椒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第一次感到了一丝寒意。创业之路,不仅有市场上的明争,似乎还牵扯到了更深的暗斗。她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光鲜亮丽的商业扩张,另一边则是隐藏在阴影中的未知风险。
但她没有退缩的余地。无论是为了家人的生活,还是为了自己拼出的事业,她都必须走下去,并且要更加小心、更加聪明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