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开局签到岳飞 > 第95章 临朝议登基 群策定大计(第1页)

第95章 临朝议登基 群策定大计(第1页)

第九十五章临朝议登基群策定大计

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映着众谋士俯身行礼的身影。“恳请主公登基”的呼声犹在耳畔回响,刘进坐在主位上,只觉头皮麻,心中翻起惊涛骇浪。

他从未想过,平定董卓的庆功宴尚未摆开,谋士们竟会抛出如此重磅的提议。登基称帝?这步子未免迈得太快了些。

“诸位先生,快快请起。”刘进抬手示意,声音带着几分干涩,“此事……太过重大,容我三思。”

戏志才、刘伯温等人对视一眼,依言起身,却依旧神色坚定,显然并未因刘进的犹豫而动摇。

刘进看着众人,眉头紧锁:“我实在不解。如今董卓虽灭,天下却未平——袁绍,袁术,刘表,刘焉,刘岱,公孙瓒,韩馥等诸侯都有狼子野心,更有马腾,韩遂等人在西凉虎视眈眈,各地的黄巾等乱匪也在作祟。此时称帝,岂不是将我推到天下诸侯的对立面?依我之见,当务之急应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稳固地盘,再图进取才是。”

他的话音刚落,帐内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王猛捻着胡须,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戏志才垂着眼帘,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陈宫则微微颔,似在琢磨刘进的话。

刘伯温则是上前一步,目光沉静地看着刘进,缓缓开口:“主公所言‘高筑墙,广积粮’,乃是长治久安之策,属下深以为然。但‘缓称王’三字,却需审时度势——昔日可行,今日却未必适宜。”

“哦?”刘进挑眉,“先生何出此言?”

刘伯温走到帐中悬挂的舆图前,手指点在洛阳、弘农一带:“主公试想,若帝尚在,您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诸侯虽有不服,却碍于‘天命’二字,不敢公然与您为敌。您征讨逆贼,是‘奉天子诏’;任免官员,是‘承天子意’;即便收纳流民、开疆拓土,也能以‘天子之名’号令四方,名正言顺,事半功倍。”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了几分:“可如今,帝已薨。这天下,便成了无主之物。先帝(汉灵帝)子嗣凋零,除了早逝的皇子,再无亲脉留存。按礼制,当从宗室诸王中择选新君——可您看,东海王、琅邪王、陈王等宗室,要么懦弱无能,要么早已依附诸侯,谁能服众?”

“若强行择立,”刘伯温的手指在舆图上划过兖州、冀州,“袁绍定会拥立一个听话的宗室,袁术说不定会自立为帝,刘表、刘焉也会各有盘算。到那时,天下便会出现数个‘天子’,各方以‘勤王’为名相互攻伐,战乱只会愈演愈烈。主公虽强,却也会陷入‘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困境——您讨伐袁绍,他可说您‘攻击宗室所立之君’;您征讨袁术,他可说您‘嫉妒天命所归’。如此一来,主公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刘进沉默不语,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刘伯温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的迷雾——他此前只想着“避嫌”,却忽略了“无主”带来的更大危机。

刘伯温见状,继续道:“主公身份特殊,既是汉章帝后裔、河间王刘开之后,又是先帝亲封的高阳侯,论血脉,是正经的汉室宗亲;论功绩,讨黄巾,定北疆,灭董卓、复两京,功盖天下;论实力,麾下兵马数十万,占据并州、司州大部,更有洛阳、弘农,长安在手。如今何太后更是在您军中,她虽为妇人,却是先帝皇后、当今太后,若由她下懿旨,劝主公登基,更是名正言顺,谁敢不服?”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主公登基后,可立刻颁布诏令,安抚百姓,整顿吏治,让天下人看到‘新朝’的希望。那些犹豫观望的世家、流民,百姓,便会有明确的归附方向,不至于被其他诸侯拉拢。至于‘三请三辞’的礼节,更是必不可少——既显主公谦让之心,又能让天下人知主公登基乃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而非贪图帝位。”

“伯温先生所言极是!”沮授上前一步,拱手道,“属下补充一句:主公若不登基,便只能以‘车骑将军’或‘高阳侯’的身份号令四方。可这两个身份,虽能调动本部兵马,却无法号令宗室、百官。譬如长安、洛阳的旧臣,他们为何要听您调遣?各地郡守、县令,又为何要向您缴纳赋税?”

他语气恳切:“唯有登基为帝,才能名正言顺地重建朝廷,任命百官,制定法度。否则,主公与袁绍、袁术何异?不过是‘强兵自重’的诸侯罢了。一旦其他诸侯拥立宗室称帝,主公反倒会陷入被动。”

戏志才轻咳一声,接过话头:“沮公与伯温先生说得都在理,属下再从‘人心’二字说说。主公麾下将士,随您出生入死,图的是什么?无非是功名利禄,封妻荫子。主公若登基,他们便是‘从龙之臣’,功勋能被写入史书,爵位能传于子孙,这比任何赏赐都能鼓舞士气。反之,若迟迟不称帝,将士们看不到长远希望,军心难免动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看向刘进,眼中带着深意:“更何况,主公推行‘三舍法’,提拔寒门,如今已经天下皆知,也得罪了不少世家。若不尽快确立帝号,以皇权压制世家,那些被触动利益的豪强定会暗中勾结,给主公制造麻烦。唯有皇权在握,才能名正言顺地推行新政,实现主公‘澄清天下’的抱负。”

徐茂公捋着胡须,含笑点头:“戏志才所言‘人心’,正是关键。属下曾观天象,见紫微星明,帝星移位,正应在主公身上。此乃天意,不可逆之。再者,何太后久在并州,受主公庇护,对主公早已信服。由她出面劝进,既能堵住悠悠众口,又能彰显主公‘尊奉太后’的仁孝之心,实乃一举多得。”

王猛则从“务实”角度分析:“主公若登基,可立刻定都长安——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是故都,有现成的宫室、府库可用。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司州、并州、若是尽快占据凉州,又能威慑关东诸侯。更重要的是,长安一带历经战乱,百姓渴望安定,主公登基后推行休养生息之策,必能迅收拢民心,建立稳固的后方。”

陈宫虽一向以“匡扶汉室”自居,此刻也上前道:“主公乃汉室宗亲,登基并非‘篡汉’,而是‘继汉’。自桓、灵二帝以来,汉室衰微,皆因奸佞当道。主公讨董卓、安社稷,正是为了重振汉室。如今陛下薨逝,主公登基,正是‘承前启后,再兴大汉’之举,于情于理,都无可挑剔。”

帐内众谋士你一言我一语,从法理、人心、实力、时机等各个角度剖析,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刘进听着众人的话,心中的犹豫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

刘进站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广袤的疆域——从并州的群山,到兖州的平原,从洛阳的残垣,到长安的宫阙。他仿佛看到了麾下将士浴血奋战的身影,看到了流离失所的百姓期盼安定的眼神,看到了世家豪强蠢蠢欲动的野心。

是啊,他不能再等了。

若为了“避嫌”而错失时机,导致天下分裂,战乱不休,那他讨董的意义何在?他毕生追求的“澄清天下”,又该如何实现?

“好!”刘进猛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诸位先生所言极是。既然天意如此,民心所向,刘某便不再推辞。”

帐内众谋士闻言,皆面露喜色,齐齐躬身:“恭喜主公!贺喜主公!”

刘进抬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沉声道:“此事虽定,但需步步为营,不可操之过急。第一步,便是迎何太后入长安,筹备‘三请三辞’的礼节。”

他看向帐外,朗声道:“传我命令,令并州大都督薛仁贵:即刻派遣精锐亲兵,护送何太后及我的眷属,从并州太原出,前往长安。沿途需严加护卫,不得有丝毫差池,若遇贼寇,格杀勿论!”

“令:赵风弘农太守,率五千兵马留守弘农,修缮城防,安抚百姓,确保洛阳与长安之间的粮道畅通。”

“令:岳飞、李靖、关羽、张飞等诸将,即刻整顿兵马,随我迁往长安。洛阳暂由高览、孔融镇守,待长安安定后,再作调度。”

“令:并州的房玄龄,杜如晦,寇准,程普,韩当等即刻前往长安,协助王猛先生等人修缮宫室,清理府库,制定登基礼仪,务必在太后抵达前,让长安恢复秩序。”

一道道命令有条不紊地出,帐内众谋士各司其职,开始着手筹备。戏志才与陈宫负责拟定诏书,刘伯温与王猛规划迁都路线,沮授则整理宗室名册,确保登基时的礼法无虞。

刘进站在舆图前,目光落在“长安”二字上,眼神坚定。

“传告全军,”刘进的声音传遍大帐,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三日之后,拔营起寨,前往长安!”

喜欢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请大家收藏:dududu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