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眼神一亮。
通语,意味着真正的统御。
不再是单向命令,而是让万邦听懂大宋的声音。
数日后,泉州外海。
五十艘挂着大食旗的商船破浪而来,船身满载西域小麦、椰枣、火硝三千石。
船站着穆罕默德·萨利赫,白须飘动,目光如炬。
他身后,是火蛟营的铁甲战舰护航,炮口森然,震慑四方海盗。
“宋官家有令:明州设‘万国粮仓’,商船自管,仅收三成地租。”使者宣读圣旨。
萨利赫抚须大笑:“三成?在巴格达,王室抽六成!此非商税,乃商道新纪元也!”
他转身下令:“卸货!将火硝优先供给明州火器坊——我大食商人,愿与大宋共掌东海商路!”
消息传开,南洋诸国震动。
占城、真腊、三佛齐纷纷遣使,欲加入“粮道西来”计划。
明州港内,灯火通明。
火信台再次升空红色烟火——全面进攻的号令,已传遍四海。
赵构站在新筑的观澜台上,俯瞰万船云集、千军待的盛景。
赵鼎立于身侧,林九娘执刃守后,阿史那·铁木尔的捷报与萨利赫的合作书并列案头。
他缓缓抬起手,指向东方海域。
“这一把火,烧穿了寒冰,也烧开了门。”
“接下来……是让整个天下,看清谁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风起云涌,四海屏息。
而在汴京、明州、辽东的工地上,石匠们已开始准备巨大的石碑基座,静候那即将镌刻于千古的旨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章四海归心,龙腾本州
寒潮退去,春雷未动,而天下已震。
赵构一纸诏令,如天命垂落:《盟约九条》刻碑四地——汴京、明州、辽东、萨摩。
石碑高达三丈,青石为骨,金粉勾纹,碑面以汉、突厥、高丽、阿拉伯四体文字铭刻盟约:互市不闭,兵锋同向,有难共御,违者共伐。
每一条皆如铁律,字字凿入山河。
工匠昼夜不息,锤声如鼓,响彻九州。
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瞻,有人跪地叩,有人抚碑痛哭——那是曾被金兵屠城的河北遗民,如今看见“大宋龙旗”之下,竟连西域胡商、草原铁骑也俯称臣,恍如隔世。
“这碑,不是石头,是命!”一老儒颤抖着指尖摩挲汉文第一行,“自安史之乱后,中原再无此气象!”
更令人沸腾的,是随后颁行的“盟国通宝”。
铜钱精铸,正面龙纹盘绕,五爪腾云,背面则依国别镌刻图腾:突厥狼、高丽鹤影、大食新月、倭地樱花(待降后补刻)。
钱文四围以四语环书“天下共通”四字,由赵鼎亲笔题写汉文,萨利赫执笔阿拉伯文,林九娘督造火印防伪。
消息传开,万民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