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先生的尊敬,他们没有宣之于口,但是几个人多脑海里,都浮现出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的画面。
这两人,应该没有和解的可能吧。
唯独赵宗实在状况之外:“嗯?司马先生怎么了?他不是教得挺好的吗?”
天啊,他居然觉得这样是正常的!扶苏看向赵宗实的眼神更加怜悯了。
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赵宗实三十多岁被立为太子,在资善堂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司马光。两辈子的缘份啊。
但不要牵扯上我就最好了。
扶苏抄写着司马光留下的作业,闷闷地想。他前世也是重点高中啊,都没有这么填鸭过。
扶苏人虽然在资善堂,因为司马光的代任而水深火热着,心却早飘到了禁中之外的国子监。
已经几天过去,苏轼应该也去国子监报道了吧,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他今年才七岁,能适应离开亲长、独自一人求学的生活吗?
扶苏可不知道,苏轼在国子监的日子,比他想象的,和自己经历得都要好得多。
随着特招国子监恩旨传出宫中的,还有“七岁神童勇斗西夏使臣”的奇闻轶事。这种能打击西夏士气,宣扬我朝国威的事迹,大宋的宣传口才不会错过呢。
隔日,苏轼智斗杨守素的全文就登载在邸报上,随驿马往京畿乃至全国各地的官府。
苏轼的事迹见报,大宋凡看过邸报的的各级官员知道了,国子监的子弟们也在大家长们一声声“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之中,也知道了。
在苏轼不知道的角落,他出名了。
于是,在最初的讶异过后,苏轼带着他爹苏洵临时收拾出的行囊,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国子监报道当天,立刻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围观。
几个与苏轼看起来差不多岁数的人把他团团围住,其中一人满脸好奇地问道:“你就是那个从未厚颜无耻的苏轼?”
苏轼:嘎?
“呸呸呸,是我一时激动,嘴快说错了!苏大郎请见谅,我是想说啊,你就是那个怒斥西夏使臣‘厚颜无耻’的神童苏轼吗?”
作者有话说:
----------------------
第16章
开学第一天,苏轼就受到了国子监同学的热烈欢迎。毕竟嘛,抗击西夏是大宋的政治正确。苏轼用的还是宋人最为追捧的方式,狠狠煞了西夏的威风。
比起打打杀杀什么的,当然还是用嘴炮,哦不对,用语言教化,训得蛮夷头都抬不起来,更能体现我孔孟弟子之气度、泱泱中国之威风啦。
待苏轼点头承认了身份之后,围着他的几人更加激动,又叽叽喳喳地问起各种奇葩的问题。
“你今年果真只有七岁吗?”
“西夏人都长什么样子?”
“我听说,你一句话把西夏使臣气得当场吐血,气绝而亡,是真的假的啊?”
是的,七岁生日刚过。
长相上和和汉人有点相似,礼仪风俗却截然不同。
哪里来的传言……三人成虎不过如此!
苏轼曾经想象过一千种入学的场景,唯独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圈圈未来的同学团团把他围住,仿佛在观瞻从大理南洋远道而来的珍禽异兽。
何止是同学在凑热闹呢,就连国子监的讲师们上课也点了他的名字回答问题,借此机会,把人瞧了个仔细。
苏轼:“……”
苏轼:“…………”
自己明明是个爱出风头的性格,怎么真的到了大出风头的关头,反而不自在了呢。
国子监入学三天后的夜里,苏轼借着烛光给父亲苏洵写信,就把疑惑写在了信中。除此之外,他还写了许多——
国子监的老师们都很喜欢我,同学们对我也还不错,没有想象中挨欺负的事情生,您就不用担心得睡不着啦。就算有几个看我不爽的,见我还在风口浪尖上呢,也根本不敢拿我怎么样。
阿爹啊,您就安心回眉山老家备考吧,不用担心我了,待明年您中了进士选官到汴京之后,我也是名正言顺的国子监子弟啦。
对了,早知道我当初就不答应帮赵小郎保密了,斗倒西夏使节是他干的,这个国子监的名额也原该属于他。希望他不要怨恨我鸠占鹊巢,不知道我寄信给濮王府,他还会不会回复。
过了两天,苏洵的回信也到了。
一是说,你爹最近准备收拾收拾行囊,回眉山应考了。儿啊,虽然阿爹不放心留你独自一人在汴京,但咱们苏家的当务之急是考出个官身来。等阿爹中试后,儿子你也是七品官子弟,留在国子监就理直气壮了。
还有,阿爹在国子监附近赁了一间二进的宅子,留下两个家仆,儿子你放假了没事可以去住一住,在汴京也算有个落脚之处。至于那一位赵小郎,你照常和他通信就好,日后有缘总能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