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扶苏的声音响起时,所有人都收起了纷繁芜杂的心绪。东坡肉炖土豆惊艳在前,他们真的开始期待起土豆还能整什么花活了。
而扶苏,又或者说是后世的菜谱,就没让宋朝的士大夫们失望过。
“此菜名为地三鲜,乃三味蔬菜过油微炸过后炒制而成……”
“此乃清炒土豆丝,菜色就是字面意思,就不用我多说了。”
“此物呼作薯条,配上炸鱼吃,别有一番风味……嗯,梦中的老饕告诉我,据说它是西方之人很喜欢的一道菜。”
扶苏的解说很有食评的风格。不仅会介绍口味和吃法,还会说起几句制作方法。许多人一边埋头猛吃,一边竖起耳朵听着,想着回府后就复述给家里的厨娘,丰富一下餐桌的花样。
一次宫宴,竟真成了美食品鉴大会。
当中不是没有发难者,指责扶苏宴上的食物都过于抛费奢靡。桌上的随便哪一道菜,都要用上大量的油和调料作调味。与平民百姓的餐桌相距甚远。
但被扶苏轻描淡写一句“那你去尝尝土豆焖饭吧,无油无调料,普通百姓也吃得起”给秒杀了,连小插曲都称不上。
其实扶苏还想补充一句“我相信百姓们会用土豆做出各种他们吃得起的美食”的,但官家的异样却让他收回了心神。
“怎么了?”他低声问道。
官家只觉得眼皮沾了胶水,仿佛有千斤重。虽说上了年纪后他时不时饭后就这样,但没有哪一天如今日般疲倦,连睁开眼睛、保持清醒都十分困难。只觉下一秒就要昏厥过去。
扶苏的目光缓缓移到了玉碗上。一个不可思议又合情合理的猜测冒了出来:呃,官家他该不会是……晕碳了吧?
很有可能啊。他一个劲儿给官家猛猛盛菜。官家为了表达对他的支持,也因为菜真的很好吃,碗中的食物全部进了肚子里。
……那得是多少碳水啊?也难怪官家困得近乎大庭广众之下失态了。
所幸官家没有别的症状,扶苏就扶着他的身子,压低了声音说道:“您眯着眼睛寐一会儿,不碍事的,有幞头挡着别人看不清。而且我看百官们都在,呃,都在埋头苦吃……”
一时管不到皇帝这儿。
“待他们吃完了我就叫您。”
官家的眼睛虚成了一条缝,微不可查地点了两下头。也不知道是瞌睡的,还是听到了扶苏的安排表示赞同。
总之,他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借着扶苏的掩护假寐了起来。
但这事落在有心人眼里,又是另一种画面。
范仲淹等人只在美食上分了三分心,剩下七分,全部落在了上首的天家父子身上。几人见官家“昏”了过去,互相使了眼色,都在对方了眼里看到几个字:好戏开演了。
官家都装昏迷了,下一步就是赵小三元,哦不,成王殿下下一刻就该“失口”叫父皇了。
范仲淹还在心里感叹,这剧本编得实在是高妙。人只有在情急时,才会脱口而出真心之语。这手笔不似官家,倒像他那新认下的小徒弟会做的事啊?
既如此,他这没教授过什么,全凭徒弟自学成才的师父,不得不襄助一番了。
“成王殿下!”他突然站起身来,喊出了一个在场之人十分陌生的名号:“官家似乎身体有恙、近似昏迷,老臣恳求您主持大局。”
被范仲淹的话吸引了注意力的人,大多一头雾水。待他们看向范仲淹说话的对象后,又纷纷僵住,集体露出了极其匪夷所思、怀疑人生的表情——
作者有话说:[垂耳兔头][垂耳兔头][垂耳兔头]
第112章第112章难道扶苏……竟然是个……
“成王殿下”四字一出,站在视线中心的扶苏,沐浴着全场的目光,已经呆成了一座雕像。不仅如此,他的嘴巴还因讶异微微咧开一条缝。糯乎乎的包子脸上,神情不复素日的机灵神气,看起来有点傻里傻气。
但让天底下最聪明的人来,面对这场景也只能懵掉——不是,这是在玩哪出啊?
扶苏一度想象过千百种掉马的方式,其中就有一种是知情人泄露。但他的想象中,泄露的人可能是苏轼、是晏几道……唯独没料到是最沉稳有度的范仲淹!
说完这石破天惊的一句话后,范当事人还抬起头,对他露出个心照不宣的微笑。等等,你先别心照不宣啊,咱们师徒俩什么时候商量好的?扶苏怀疑自己丢失了一段记忆。
“官家,官家。”扶苏依旧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眼神直愣愣的。小手使劲拍了拍仁宗的肩膀:“醒醒啊,别假寐了……”
你的好大儿要掉马了!
仁宗被拍得一个激灵转醒了。他今日确实困极,迷迷糊糊中,依稀听到范卿说了句话。但那话只在他耳廓打转了一圈儿,没有进到脑子里。真正把他叫醒的还是儿子的惊呼声。
和清醒之后睁开眼时,满朝文武皆安静得落针可闻,却欲言又止的吊诡状态。宛如开水沸腾之前诡异的平静。
仁宗立刻忍住了哈欠,坐直身子:“范卿说了什么话?”他小声问道。
扶苏的表情古怪至极:“呃……他唤我成王殿下。”
仁宗:“……”
好吧,确实是值得摇醒他的大事。
再看一眼堂下兖兖诸公的神情,好像突然可以理解了。官家甚至还有点同情起他们,丝毫不提自己的隐瞒才是罪魁祸首。
他又小声问道:“你想怎么办?肃儿?要承认么?”
扶苏乌亮的眸子里写满了无奈:“好像否认不了了吧。”
是的,否认不了了。
如果说范仲淹的话还疑似发了癔症,那赵小三元,呸,成王殿下胆敢一把子推醒官家,官家清醒后不仅不着恼,反而和他说起小话的行为何解?总不能是三个人同时发癔症了吧。
所以说……赵小三元,就是成王殿下。
扶苏有所不知,当朝堂上有人推理出这个结论时,连呼吸都是颤抖着的。实在是太过惊人但是范仲淹的暴言、赵小三元的年龄、官家的反常……一切的事实又都指向了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