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从一年前开始,伯夏渐渐不再教导孔丘了。
因为他察觉到——
这个孙子天赋极高,乎想象,
却偏偏与自己年轻时几乎一模一样。
他一向坚信礼教与礼法,视其为世间唯一的真理。
可伯夏自己,却早已心生疑虑。
这也是他回到鲁国后,不再出仕的原因。
老聃的出现,让他眼界大开,
但也让他开始动摇信念。
这位曾经钻研礼教的大贤,多年前便已质疑:
礼教与礼法,真的是人间正道吗?
不可否认,依礼教所说——君行君道,四海太平;臣尽臣责,家国兴旺。
子孝父慈,人人守礼,天下自然井然有序。
听来似乎无懈可击,仿佛只要按礼治国,国家便会强盛;
若不依礼而治,便是蛮夷之邦。
可在鲁国,这一切都被现实击碎。
老聃成为圣贤,开创道家!
这已证明礼教之外,还有其他道路。
因此如今鲁国坚守礼教的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鲁闵公在位多年,对礼教更是嗤之以鼻。
他在老聃成圣后曾直言:“若礼法真是正道,我早死于庆父之手。”
“鲁国早已奸邪横行,百姓困苦。”
“所以我并不尊礼法,只敬图腾山主。”
连国君都公开表示不信礼教、不遵礼法,
整个鲁国的风气,可想而知。
然而鲁国真的衰败了吗?
并没有!
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荣昌盛。
甚至比那些恪守礼制的诸侯国展更快。
这正是他信念动摇的原因。
“如今鲁国背弃礼法,却如此强盛……礼法,难道真正确吗?”
这也是他不再愿意教导孔丘的主要原因。
自己尚且怀疑,又怎能指引他人?
更何况这个孙子天资聪颖,若自己传授错误的道理……岂不是辜负了他的天赋?
孔丘听到祖父这番话,怔在原地。
在他心中,礼法本是天地至理。
自研习礼教典籍以来,他一直深信不疑。
但提出异议的,却是世人公认的圣贤——太清圣人,人镞真正的智者。
“难道圣贤也认为,礼法并非正道?”
孔丘眼神黯淡,喃喃自语。
他机械地向祖父行礼告退,转身离开。
心神恍惚的他并未回书房研读经典,而是漫无目的地走出府邸。
侍从们未加阻拦,他们都知道孔丘一向聪慧懂事。
孔丘浑浑噩噩地穿行在街巷中,从东城士镞区走到西城平民区。
“哈哈哈!”
“二丫,你追不上我啦!”
直到听见欢笑声,孔丘才猛然回神。
抬头望去,只见几个同龄孩童正在嬉戏。他们穿着粗布衣裳,显然是西城的平民子弟。
孩子们追逐着一个手工粗糙的小球。
孔丘认得,那是他们常玩的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