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蕙把新出的一茬平菇摘下来,交给活计称了称。
这一次是七斤多,得了一百八十四几个铜板。
薛蕙照例拿了零头的五十四个铜板。
送走了酒楼伙计,吴氏满足地叹了一声,说,“蕙娘,咱要不再弄一箱子?”
等到了冬天,这菌子只会更加火爆。
薛蕙说,“娘,这才刚面市,先不着急,即便是再发,也不是现在。我再想想别的生意。”
现代有一种营销方式就是饥饿营销,放低产量,制造供不应求地现象,让客户提升购买欲,维持高价。
菌子发起来没那么简单,她也不打算只发这种普通的菌种。
人工发菌子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每天消毒,保持湿度温度,发这种普通的菌子不划算。
要说值钱的还是松茸灵芝这些。
只是这些培养起来更加艰难,需要淘宝上的一些东西来辅助。
只可惜的是她现在等级和金钱不够。
等赚到更多的钱了,到时候她再把后面的一个山头买下来,不只可以用来专门培养腐生菌,就连鸡枞松茸这种共生菌也可以进行山林栽培增加产量!
“是娘心急了,蕙娘,你别着急,有啥需要帮忙的,就直接跟娘说。”
“娘,我明天去镇上看看。”
源于交通运输困难和物资匮乏,连四叔这样的小挑货郎都能挣不少钱,更别说镇上摆摊了。
她去看看镇上有什么东西,是她能做的。
薛蕙起了个早,把新采的蘑菇交给伙计,并提出想要搭乘马车。
伙计满口答应。
“蕙娘,等一下。”
临上车前,吴氏喊住薛蕙,把一个小包袱塞到她手里,“你顺道去趟远志书院,给二郎送些衣服和钱。”
书院每年的束脩是五两银子,还不算住宿和伙食,笔墨纸砚,以及给先生的三书六礼。
对于谢二郎,吴氏是有一点歉疚的。
当初大郎出生时病恹恹的,大夫直摇头,她跟谢秉恩很快就有了二郎。
但她实在放心不下大郎,精心照顾,给与二郎的关爱并不多,二郎自小也懂事,不需要她操心。
后来有了婷婷,她又忙着照顾女儿。
等儿子女儿长大,她才猛然发现,二郎的性格过于冷清,和他们一点儿也不亲。
他一如往常的叫着爹娘,吴氏却总觉得有一种疏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