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又细细同秋光说了许多为官和处世的道理,直到星疏月没。
容禅于暗处听着祖孙二人的谈话,江桥这一世要入朝为官麽?那麽,他暗中相助便是。
*
这一世,他们所处的国家,国号为“宣”。宣国吏治算不上清明,但也不至于崩坏。皇帝在位十几年,能力一般,属守成之君,有些刚愎自用丶好大喜功丶好色奢侈的毛病,但总体上还懂得任用贤臣,让先帝留下的几个重臣,与勋贵子弟抗衡,玩弄权术平衡朝局。
秋光任翰林院修撰,除了要为皇帝起草诏书,还要为皇帝与太子讲学,在皇帝召见时,提供计策和建议。
初入翰林院三个月,秋光适应极快,他文辞典雅,下笔如有神,各类文书都撰写得极好,与人和睦,还抽空协助编了一段史书。然後,秋光迎来了他第一次经筵讲学。
此次讲学是皇帝亲自指定题目,让状元秋光讲讲古之圣人的治国之道。
秋光精心选取了典故,撰写了讲稿,为皇帝丶贵妃丶二皇子安王讲解经典。皇後自嫡子七皇子死後,一直身体不适,称病未出席。
秋光倾尽所学,为皇帝一家讲了古之尧舜禹如何治国丶安民丶理政丶救灾之故事,期望能够让皇帝有所啓发,在今後的治国中遵循圣人之道,选贤任能丶爱护百姓。讲毕,皇帝也照例赏赐和夸奖了一番。
秋光以为讲学就这样结束了,谁知二皇子突然站起来,鞠了一躬,道:
“秋大人,本王向来仰慕您‘三元及第’的才华,听闻秋大人今日要给我们讲述古之圣人的治国之道,本王特地研习古帝王夏禹的事迹,写了一篇《治水疏》,还请大人指点。”
虽然有些意外,但对于二皇子的好学之心,秋光还是非常赞许的。秋光道:“自然无不可。安王才华横溢,臣亦有所耳闻,只与安王共同探讨罢,指点不敢当。”
秋光朝安王行了个礼。
皇帝也笑道:“爱卿,安王于宫内之时,就常拜读你的文章,你就给他看看吧。”
“臣遵旨。”秋光说。
安王这篇文章确实写得还不错,不是世家子弟那般锦绣草包的,或者请人捉刀臭不可闻的,可圈可点,看得出来废了一番功夫。秋光客客气气地点评了一番,还变着花样夸了二皇子几句,夸得二皇子唇带笑意,满面春风。
皇帝也面露赞许之色。
皇帝说:“既然诸位大臣都在,正好有一要紧国事亟待解决,朕想听听秋爱卿的意见。”
秋光连忙躬身行礼:“臣定知无不言。”
皇帝说:“淮北水灾,三百万灾民受困,朕想派一人出京,奉旨赈灾丶安抚百姓。二皇子既有心,做了此《治水疏》,又得了状元夸奖,派他出去替朕巡视江淮,不知秋爱卿以为如何?”
二皇子也非常激动,道:“谢父皇,只是儿臣年幼力微,担此重任,实在不敢当。”
二皇子只是谦虚推让一下,谁知秋光说:
“安王确实经验不足。治水一事,千头万绪,需协调各方人力丶物力,并不简单。先不说需筹措银两,下发各个州府,又需购买粮草,运至灾区,进行分发,其中银丶粮二项,极易动手脚。”
“灾区物价飞涨,有奸商趁机擡价,需以雷霆手段整治;而往往水患地区,瘟疫横行,还需选派名医,分发药物,防止疾病蔓延……其中上上下下,关系错综复杂,需得一老成持重,又年富力强的官员查办才行。”
秋光洋洋洒洒说了一堆,核心思想就是,安王你还只是个小孩,你不行。
他没注意到,安王的脸色黑了。而皇帝,也面带不虞。
秋光说完,宫殿内静悄悄的。
良久,已经见惯诸多场面的皇帝说:
“……秋爱卿说得有理,此事兹事体大,容後再议吧。”
秋光脑子快,说得也快。他觉得自己所说并无错处,但还是感觉到了殿中气氛有些诡异。
-----------------------
作者有话说:秋光=江桥
冷画屏=容禅
①唐甄《潜书》
②《道德经》
③《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