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竹子山上就有,也能省下不少银钱。可能就是辛苦些,不过家里他跟沈阿奶俩人,房子也不必太大。
盖房子是件大事,还是要跟沈阿奶商量,老太太不知道小孙子说的样式,但听着觉得很不错,重要的是费不了多少钱。
倒不是她不舍得,只是沈长笙年纪到了,她总要多想一些,而且最近村里有人跟她提过一嘴,有家有意结亲,沈阿奶心里高兴又担心,之前长笙说过有心里人,所以她也没敢答应,还是得看长笙自己的意思。
敲定主意,沈长笙没在耽搁,等到一个好天气便开始动工。
他叫了黑娃,按照每天三十文工钱,跟镇上成年人干活一样。
去山上看竹子运下来都是力气活,他不会亏待人。
郑夫郎一家知道後,也赶过来帮忙,沈长笙是要给银子,他们一家人怎麽都不肯收。
“你阿奶年纪大,给你们煮饭怕是太辛苦,我留下来帮衬正好。”郑夫郎拍了拍沈长笙肩膀语重心长道。
有村人知道沈长笙给银子多,不少过来询问要不要人,只要能赚钱,他们才不在意对方什麽名声。
沈长笙本来想都拒了,但沈阿奶目光在一个腿脚不好的汉子身上停留下来,小声道:“他以前跟你爹交情不错,肯出力气,是个老实踏实的。”
是个身材不高,却很壮实的汉子,只是身上衣裳不太好,天气还没到热的时候,他穿件单薄的灰布衣裳,见沈长笙目光,汉子粗糙的大手局促的搓了搓。
见沈长笙点头,沈阿奶才道:“小李,好久没见了。”
李墩挠了挠头,也笑道:“婶子,你身子可好。”
沈阿奶点头,俩人又叙旧一番。
其他村民见沈长笙留下个腿脚不利索的,当即不满道:“这走路都费劲,能干什麽活,我看还不如把我们大夥留下。”
除了李墩,过来的有三人,都是经常给人盖房子的,算得上好手,只是沈长笙盖得是竹屋,这些人在有能耐也没用,而且他也不打算再请人帮忙。
定下来後,几日没在耽搁,当天就把旧屋推到了,里面的东西,早就收整出来,一些放在黑娃家里,那些床柜子干脆就在外面,只有不下雨就没事,不过以防万一,沈长笙打了个棚子。
他们砍得是最外围的竹子,方便运回来,也不会有危险。
这活没让李墩做,他留下来修砍竹子,留着备用。
光是材料的准备就用了好几日,几乎每天一大早几人就开始忙碌。
郑夫郎沈阿奶也没闲着,都是出力气活,饭食只是好备好。
大铁锅炖煮着一锅菜,都是普通的农家蔬菜,不过郑夫郎先前用猪肉润了锅,又煎了几块豆腐进去,油汪汪的,又香又有食欲。
馋的黑娃李墩他们干活都没力气了,特别是黑娃,好几次没忍住偷偷看过来,自从过了年,别说肉了,就是多放油炒的菜他都没吃过。
到底是少年人,沈阿奶也心疼这孩子,招呼着让几人别干了,先吃饭。
沈阿奶拿来的都是大碗,端在手里,那是满满的一碗菜,有配上刚蒸的杂面馒头,分量十足。
黑娃老实的排在後面,等到他的时候,眼睛里的渴望都快溢出来了,但他懂规矩,没有急着上前,等沈阿奶叫他才赶紧端着碗过去。
里面虽没有多少肉,但总归带着肉味,再加上郑夫郎手艺好,一锅菜炖的很是入味。
结果菜碗,黑娃开心的道了谢,又拿着块比拳头还大的馒头,找了个地方美滋滋的吃饭了。
这麽好吃又管饱的饭食,就算不给工钱,他也愿意来干。
饭食好工钱多的活,李墩干的也卖力,做完前面的准备活,後面盖起竹屋来可就快多了,不到半个月,竹屋就彻底完成,除了竈房还是用的土培,其他都是竹子。
慢工出细活,别看都是竹子搭建的,但干活的人卖力又仔细,房子比沈长笙当初看过有钱人的阁楼式竹屋还要结实。
完工後天没有黑,几人不好意思拿钱,又把竈房的锅竈和竈台重新整修一番,如今已经完全焕然一新。
太阳落山前,沈长笙给几人结了工钱,李墩拿了钱没多待就走了,黑娃捧着沉甸甸的银子,有点不敢置信,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麽多钱,跟沈阿奶打过招呼,就火急火燎的跑回家,要给自己的阿奶看。
只有郑夫郎夫妻俩,沈阿奶又劝了几句,人也没要,再说俩人拿着东西就要走。
沈长笙只好把这笔钱记下来,算作那十两银子里。
因为竈房刚整修过,还不能用,郑夫郎就拉着沈阿奶俩人去他家吃饭。
“该是我们请你们才是,怎的反过来了?”走在路上,沈阿奶颇为不好意思。
郑夫郎笑盈盈的跟她走在一起,一手拉着小月儿道:“我倒想,你那竈房使的了吗?”
他这句话说的沈阿奶也笑起来,也不再推辞,再过几日,也就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