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琰抬手制止争吵,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陆爱卿,你怎么看?”
陆炳躬身道:“臣近日查到一些线索,平西王退兵后,其密使频繁出入某些朝臣府邸。”他有意无意地瞥了杨文卿一眼,“议和之事,恐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
杨文卿脸色微变:“陆指挥使这是何意?莫非怀疑老臣通敌?”
“下官不敢。”陆炳语气平静,“只是提醒殿下,议和背后恐有隐情。”
萧景琰沉吟良久,终于开口:“传旨许楚骁,命其加强边防,警惕蛮族动向。另派使者前往平西王处,探其虚实。议和之事容后再议。”
退朝后,萧景琰独坐殿中,望着跳动的烛火出神。
登基以来,他深感朝堂水深难测,各方势力明争暗斗。
平西王叛乱看似被暂时遏制,但朝中暗流涌动,似乎有更大的风暴在酝酿。
“父皇啊父皇,您留给我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迷茫。
云州,平西王府。
吴靖站在院中,望着枯树上最后一片挣扎的枯叶,面色阴沉。
青峪关之败犹在眼前,许楚骁那张年轻而锐气的面孔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
“王爷,京城密信。”孙文谦悄无声息地走来,递上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函。
吴靖拆信浏览,嘴角渐渐勾起冷笑:“杨文卿这个老狐狸,一面在朝中主张与我们议和,一面向太子表忠心真是两头讨好。”
孙文谦低声道:“杨相虽主张议和,但太子似乎不为所动。近日还派了使者前来,恐怕是来探虚实的。”
“探虚实?”吴靖冷哼一声,“那就让他们看看虚实。传令下去,明日校场点兵,让京城来的使者好好看看我平西军的威风!”
“王爷,此举是否太过张扬?恐怕引起朝廷警惕”
吴靖摆手打断:“许楚骁两万兵马就敢与我八万大军抗衡,凭什么?凭的就是一股气势!如今我军新败,更需要展示实力,重振军心!”
他转身看向孙文谦:“蛮族那边联系得如何了?”
“漠北三大部落已答应出兵,但要求事成之后,将北境三城划归他们所有。”
“贪得无厌的蛮子!”吴靖啐了一口,“答应他们!等拿下京城,整个天下都是我的,还在乎三座边城?”
孙文谦迟疑道:“王爷,与蛮族合作,恐遭天下人非议”
吴靖眼中闪过厉色:“成王败寇!只要夺得天下,历史自由胜利者书写!当年太祖皇帝不也是借蛮族之力才夺得江山?”
他望向京城方向,声音渐冷:“萧景琰,许楚骁咱们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青峪关,将军府。
许楚骁站在沙盘前,眉头紧锁。沙盘上,代表蛮族骑兵的小旗已逼近北境防线,而平西王的势力仍盘踞在三州之地。
“将军,京城使者已到关外。”亲兵来报。
许楚骁抬头:“请进来。”
片刻后,一位身着绯袍的官员在侍卫陪同下步入厅堂。
许楚骁认出这是太子少傅张文远,朝中有名的清流代表。
“张大人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许楚骁拱手施礼。
张文远还礼:“许将军守关有功,太子殿下特命下官前来犒军。”他环视四周,语气关切,“听闻军中粮饷短缺,殿下已命户部加紧调拨,不日即可送达。”
许楚骁请张文远入座,直入主题:“张大人此行,恐怕不只是犒军这么简单吧?”
张文远叹口气:“将军明鉴。朝中近日有大臣主张与平西王议和,太子殿下犹豫不决,特命下官前来听取将军意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楚骁沉吟片刻:“平西王虽暂退,但野心未消。此时议和,无异于纵虎归山。但若继续用兵,北境蛮族又虎视眈眈,我军确实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
“那将军的意思是”
“以战促和,以和备战。”许楚骁目光锐利,“可假意与平西王谈判,拖延时间,同时加紧整军备战。待春季来临,蛮族退兵后,再集中兵力平定三州之乱。”
张文远点头:“将军高见。不过”他压低声音,“朝中有人与平西王暗中往来,将军需警惕后方有变。”
许楚骁眼神一凛:“多谢大人提醒。”
送走张文远后,许楚骁立即召来韩擎:“加强关防,特别是对京城方向的警戒。从今日起,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关隘。”
韩擎惊讶:“将军怀疑京城有变?”
许楚骁望向窗外飘落的雪花,声音低沉:“朝堂之争,有时比战场更加凶险。我们不仅要防前方的敌人,还要警惕后方的暗箭。”
是夜,许楚骁难以入眠,独自登上关墙巡视。
寒风凛冽,吹动他黑色的大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