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接过试卷,越看越觉惊艳。此人对萨尔浒之战的分析极为深刻,条理清晰:
“一:大明的失败源于腐败与虚报军饷!”
“二:明军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
“三:将领贪生怕死,士兵毫无斗志!”
“四:武器装备落后,火器如同废铁,连烧火棍都不如!”
“五:敌军训练精良,武器铠甲远胜明军,双方差距宛如云泥!”
“六:统帅指挥失误,三路分进,使本就不占优的兵力更加分散!”
“七:个别将领贪功冒进,违反军令,导致被敌军围歼,引连锁溃败,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朱由校看完第一题,便知此人非同一般。所言句句切中要害,直指大明军事之弊,正是他所急需的人才。
萨尔浒之败,并非偶然。
万历皇帝当时动用全国之力,意图毕其功于一役。表面上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不过六七万人。即便加上叶赫部、朝鲜和部分蒙古部落的兵力,总数也不过刚过十万。
据朝鲜士兵战后回忆,明军的军容、装备、铠甲,连他们都不如。言语之间尽是轻视。
要知道,那时大明对朝鲜有再造之恩,若连他们都如此评价,可见明军衰败到了何种地步。
反观努尔哈赤,为这一战已筹备十余年。史料记载,他将从辽东逃来的工匠尽数收拢,安置于要塞深处,专司打造武器铠甲。作坊连绵十余里,昼夜不息,只为一场大战。
萨尔浒之战,明军毫无胜算。这不是换主帅、换策略就能扭转的。两军从各个方面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努尔哈赤获胜,顺理成章。
……
朱由校继续翻阅书生对辽东局势的分析与建议。
此人主张暂避锋芒。他认为,如今的辽军,连萨尔浒时期的明军都不如。士气尽失,难堪大用。更别提与当下气势正盛的后金军抗衡。
他力挺熊廷弼的战略:死守坚城,清野固壁,不给努尔哈赤劫掠机会,更不可轻易出城迎战。
他还提出一个激进之策:将辽东百姓迁至关内。如此可最大程度削弱敌军兵源与资源。
又谈及辽东将门问题。自李成梁之后,辽东诸将已成割据之势,犹如唐末节度使。表面听命朝廷,实则自成一派。
朱由校阅后震惊不已。此人所思,竟与他这个现代灵魂不谋而合。
“此人可用,召入宫见朕!”
朱由校深知辽东虚实。他想起锦衣卫的密报,辽东普通士兵连御寒衣物都没有,有人甚至在严寒中身披铁甲。这种条件下,还未开战,就已败了。
明军与后金军相比,简直如乞丐一般。后金军全身披甲,至少双层,人手一件棉甲。明军身上只有一层破旧铁甲,寒风刺骨,恐怕未战先亡。
辽东,已成死局。唯有彻底清洗,才能重获生机。若辽事处置不当,大明将被这群蛀虫和努尔哈赤一步步吞噬。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年年往辽东砸下数百万石粮饷,却连个涟漪都未激起。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关内关外百姓生活困苦,连军队都几年拿不到军饷。最惨的是白杆兵,几乎从未领过饷银。他们接到命令就出关杀敌,镇压各地叛乱,仅凭一纸调令就出,毫无怨言。这样一支忠诚报国的军队,崇祯却始终不给军饷。
若不是秦良玉忠心耿耿,且在四川土司中享有极高威望,大明恐怕早几年就灭亡了。秦良玉与马祥麟在时,张献忠、李自成都不敢觊觎四川,当地也未爆大规模的民变,这一切皆是她的功劳。
对于辽东这个无底洞,他却毫不犹豫地把国家近一年的收入投入其中,连头都不回。
朱由检,你真是大明的罪人,汉人的罪人,皇帝中的耻辱!
“草民张彧叩见皇上陛下圣安!”
“平身。”
朱由校细细端详张彧,此人竟比自己练了几个月骑射的身子还健壮几分,只是模样实在不敢恭维。
“这篇策论可是你亲笔所写?”
张彧躬身答道:
“回陛下,正是草民所写,若您不信,大可验证。”
看他一身儒衫打扮,朱由校好奇地问:
“你可有功名?”
“回陛下,草民并无功名。秀才考了几次未中,便放弃了。”
明朝虽以八股取士,但凭他这篇策论,绝不可能连个秀才都考不上。他在说谎。
“朕再给你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