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醒来时,已是日头西斜。这一觉睡得深沉,也格外舒坦。
“皇爷,顾秉谦和魏广微一个时辰前已到,太妃也已三次遣人来问。”
“哦,太妃那边有什么急事?”
顾秉谦与魏广微想必是为两司事务而来,想来并不紧急。
王朝辅低头道:
“奴婢没敢多问,但太妃接连三次派人前来,恐怕事有轻重。”
“给朕更衣洗漱!”
朱由校一边起身,一边思索刘太妃召见的用意。最近宫中一切如常,到底为何?
“太妃,陛下到了!”
“孙臣参见太妃!”
正诵经的刘太妃缓缓起身,转身望着朱由校,面带笑意:
“皇爷休息得好吗?听说昨夜一夜未眠,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太妃多虑了,大明无事。只是昨夜翻阅太祖皇爷治国旧档,一时入神罢了。”
刘太妃语气温和:
“皇爷心系国事,本宫甚是欣慰,但也要顾惜龙体。皇爷尚年少,前路长远,不必急于一时。”
“孙臣谨记。”
“皇爷想必还未用膳?不如今日就在慈宁宫用餐。”
朱由校确实饿了,笑道:
“登基以来,尚未与太妃安安静静地共进过一顿饭。”
刘太妃随即对身旁宫女道:
“去尚膳监,多备几道菜。”
饭后,刘太妃忽然开口:
“宫里太过冷清了些。皇爷明年就十七了,可有打算选妃?”
朱由校一听就懂了,一定是昨晚的事情触动了刘太妃,她大概把自己看成了只知道忙政务的人,怕他忘了成家的事,特地过来提醒。
这也不能怪她,皇帝无嗣是朝廷最要紧的大事,毕竟明朝就有个现成的例子摆在那儿。(朱厚照)
刘太妃虽然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她是神宗皇帝的妃子,如今也是后宫之主,自然要为这些事操心。她恐怕也是怕再出现一个“嘉靖”那样的局面。
“既然太妃有这份心,那就请太妃来操办此事。”
“皇上有旨,那本宫就从开春起开始准备。”
------------
从慈宁宫用完膳出来,朱由校一路沉思。自己这次出征,还不知道能不能平安回来。如果回不来,历史岂不是又要重演?
那自己这一趟穿越,又有什么意义?
没有子嗣,到时候继位的肯定是朱由检,甚至局面会比原来更糟。
历史上他十七岁登基就已经把大明搞得风雨飘摇,现在才不过十岁,明朝恐怕比原本还要早几年灭亡。
出征,真的是正确的决定吗?
如果自己被困在草原,迟迟没有消息,那些文臣未必不会动手脚。他们巴不得自己突然暴毙,然后拥立他们心中的“理想皇帝”。
哪怕自己真的死在关外,宁可让福王世子继位,也绝不能让朱由检坐上那个位置。
朱由校一路想下来,终于做了决定。一旦自己遭遇不测,也只能这么办了。
既然历史已经证明朱由检撑不起这个局面,那就换一个人来。
“去请魏广微和顾秉谦到乾清宫来。”
“陛下,这是臣等拟定的两司人选,请陛下定夺。”
名单上的名字,朱由校大多见过,都是历史上所谓的“阉党”成员。
其实“阉党”之所以能成气候,东林党也有推波助澜之责。他们占据朝堂,排斥异己,打压所谓“浙、齐、楚”各派,整天喊着“众正盈朝”。
但在他们眼里,只要不是东林党人,就是奸臣,只有自己才是“清流”。
自从浙党、齐党、楚党的领袖方从哲被他们赶出京城后,这三党的官员几乎抬不起头。
这个时候,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出现了。为了求生存,这些人一个接一个投靠了他。所谓“阉党”,不过是三党与魏忠贤联手对抗东林党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阉党与东林党势不两立的根本原因。
阉党那些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善类,但比起东林党那群只会说空话、满口仁义道德的清谈之徒,至少还能干点实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