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大明境内暗流涌动,内奸、细作四处潜伏,不论是蒙古还是建奴的人都混迹其中。朱由校一时之间清除不尽,只能采用这等迂回之策。
这五千骑兵带走了京师一万匹战马。朱由校给每人配双马,这是他倾尽心力攒下的全部本钱。之前,他还把全军最好的甲胄和兵器优先调给了骁骑营。
只要这一仗打赢了,蒙古各部自然会安分。眼下只剩一个察哈尔部,他并不惧。只要不让蒙古诸部联手,他便能腾出手来,专心应对辽东局势。
朱由校去天寿山祭祖,前后用了五天时间。皇帝的时间,实在不该如此浪费。
接下来这段时间,他要开始在朝堂布棋了。那些身居要职的大臣,该换人了。
前两个月清查贪官污吏,导致天启元年的朝堂几乎重现万历四十七年的空缺局面,近半官位无人坐镇。
铲除贪官好处颇多,既能充盈国库,又能树立明君形象,还为忠臣能吏腾出位置。
因报纸广为传播,即便在全国十三省未必人人知晓,但在北直隶,朱由校的名声已是响亮。百姓纷纷称赞,说当今陛下英明,果然是太祖传下来的血脉。
舆论已掌控,军权在手,如今只剩朝堂未定。只需他稍一力,便可重塑政局。东林党,再无翻身之力。
“召内阁和六部大臣来乾清宫议事!刘一燝就不用来了。”
朱由校已经不想再看到这个人。过两天,他就安排换人,让王在晋入阁。
光禄寺卿、六部尚书,眼下竟有四席空悬。朝中文官哪一个不是盯着这些位置,跃跃欲试?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事拖不得,必须尽快敲定人选。
“王师傅,这几日朕去祭祖,辛苦你了。朝中事务可不少吧?”
“谢陛下挂念,一切如常,臣不敢言辛苦。”
“京师这几日安然无事,全赖王爱卿调度有方。朕没看错人。”
王在晋现任兵部尚书,负责京师防务,统管五城兵马司。虽然锦衣卫和东厂也在暗中盯紧各方动向,但朱由校心里明白,真正顶梁的是王在晋。
“臣愧不敢当,这本就是臣的职责所在。”
寒暄已毕,朱由校便转入正题,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名单,递给了王朝辅,再由他转呈王象乾。
“诸位爱卿,这是朕拟好的官员升调名单,你们看看,若有不合适之人,可直言。”
这份名单,朱由校早在年前便已拟定,如今终于到了公布之时。
“陛下,这些官员多有连升数级者,恐怕难以服众。”
“比如这程国祥,虽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年纪资历也尚可,但如今仅是礼部主事,骤升户部左侍郎,恐难堪大任。”
这些人选,朱由校早已反复斟酌。名单之中,多为能吏干才,能力方面毋庸置疑。其中也有不少曾在后世被视作阉党之人。
但朱由校用人,不看风骨高下。哪怕你如海瑞般清廉,若无实才,他也弃而不用。他只看一样……本事。
“王师傅放心,这些人选朕早已详查,安排的职位也都是他们最合适的。”
“陛下明察秋毫,臣佩服,不敢有异议。”
王象乾经过这些时日的观察,越觉得陛下并非轻率之人。每一步看似随意,实则早已深思熟虑。大明能有此君,实属幸事。
兵部尚书王在晋和礼部尚书张瑞图自然也没有异议,他们本就是陛下心腹。
“那元宵节后便召开朝会,正式宣布吧。朕已御批,烦劳王师傅回去票拟盖印。”
“臣遵旨。”
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东风。朱由校只等明日朝会,大明将迎来一次人事上的小变局。
祖父神宗留下的烂摊子,就由朕这个孙儿来收拾吧。数十年来的党争积弊,也该到头了。
且看你们如何反应,最好全都跳出来,一网打尽,省得日后麻烦。
…………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
朱由校难得给自己放个假。此时他正于乾清宫中精心打扮,准备出宫走一遭,亲眼瞧瞧百姓如何过这元宵节。
朱由校穿着一袭白袍,肤色略显白净,整个人显得格外俊朗。手中再握一把唐伯虎题字的折扇,两个字,惊艳!
“王伴伴,你说朕这身打扮怎么样?”
王朝辅恭敬回应:
“皇爷可是天上的星辰下凡,自然是世间少有的俊俏人物!”
“朕可没说是星辰转世!”
“是是是,奴婢说错了,皇爷就是那紫微星真身。”
朱由校懒得再和他打趣,整理好衣袍后,直接往后宫走去。出门游玩怎能少了人陪着?那可没意思!
“琴儿准备好了吗?”
“回陛下,娘娘正在换衣。”
朱由校并不着急,时间还早得很,便在殿外慢悠悠地踱起步子。
“皇兄,皇兄!”
他回头望去,两个小女孩远远地朝他奔来,边跑边喊。她们是朱由校的妹妹,一个叫朱徽研,一个叫朱徽婧,皆是傅懿妃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