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儒家恐成众矢之的"
嬴政冷笑:"所以寡人要你脱学派之争。儒家若能顶住压力,官学即成定局;若不能——"眼中寒光乍现,"便如商君旧事,以儒家平息众怒,再择新锐继续推行。"
扶稣悚然惊醒:"不论成败,获益者皆是父王?"
"善!"嬴政负手而立,"为君者当如潜龙在渊,观臣下相争而渔利。待大势已成,再收网定乾坤!"
宫灯摇曳,将身影拉得斜长。那阴影笼罩着竹简,恰似权谋笼罩着即将掀起的惊涛骇浪。
“扶稣,你是否认为父王过于冷酷?可为君者若想稳固江山,便不能心慈手软!
这正是父王一直鞭策你的缘由。你太过优柔,美其名曰温厚贤德,举世称颂仁德之名,实则却是让那些儒臣觉得你这长公子更好拿捏!
寡人宁愿你的仁厚是刻意示人的伪装。既然寡人已用铁腕统治天下,这份仁德之名便由你来担着。”
“父王,儿臣并非”
“无需多言。你我既是父子,若还要处处提防,岂非可笑?今日所言,你要牢记于心,来日必有用处。”
秦王负手而立。
“儿臣谨记。”
“原打算将黑羽骑军交由他人统领。这支新军虽独具特色,终究羽翼未丰。更何况你身为储君,亲临险境实属不智。寡人本欲留你在朝协助政务,既然你志在疆场,便遂你心愿。既想领兵,就跟着王贲好好研。”
“父王都知晓?”扶稣面露窘色。
“普天之下,岂有能瞒过寡人之事?王家满门俊杰,用得好可壮大秦,用得不当反受其害。那日朝会,寡人本欲任王翦为北疆统帅,他却推辞。”
秦王摇头轻笑。
“寡人问他:你乃大秦名将,寡人倚重,莫非君臣已生嫌隙?他猜不透寡人心思,着实可惜。如今王贲归于你麾下也好,正好让寡人放心这支新军。”
“父王是信不过儿臣?既敢,自有成算。儿臣定要让大秦铁骑威震天下!”
扶稣昂立誓。
“好!寡人等着看。”秦王展颜,随即肃容,“在儒家入主御书院前,还有件关乎社稷的要务需你我亲手督办,绝不容失。”
“请父王明示。”
“便是朝议所定的御书院改制之事。设儒、道、法、墨等九家学派,广传官学,启民智、育贤才,为日后科举取士奠定根基。”
“此事儿臣亲自督办。百家争鸣若能见效,必能为大秦培育栋梁之材,逐步革新选官之制,确是要务。”
扶稣郑重点头。
“此事固然紧要,却非根本。关键在于遴选的教化经典,此乃关乎江山社稷的头等要务!
寡人命这九家为,令其严选各自学派的思想典籍。选得精当,重重有赏;若敢敷衍,休怪寡人辣手无情!倘若有人胆敢宣扬歪理邪说,破坏天下一统——寡人必将其腰斩于市,以儆效尤!
教化之事无小,如今大秦文脉初兴,更需雷霆手段。或有臣工不解:区区几本典籍,何须大动干戈?寡人今日明告天下——值得!大秦御书院教化万民,各地官学所授,皆出自御书院典籍。
天下苍生蒙昧未开,尚无明辨是非之能。书中言何物,百姓便信何物;书中描摹何等大秦,百姓心中便生出何等大秦。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经典选得精当,可固大秦江山,使天下一统深入人心,令百姓心生归属;若让糟粕渗入,其害更甚刀兵!吾儿身为儒家,当知思想二字的分量。若任谬种流传,潜移默化间腐蚀士子心智——此乃倾覆大秦之祸!
故此寡人设五重铁律:重九家筛选,每卷典籍须注明遴选者及缘由;次由御书院大儒合议,审查者留名;三送咸阳宫,寡人亲率群臣核验;四经你过目,认可者需具名;终至章台宫,寡人朱批钦定。五重关隘俱全者,方许颁行天下。
凡疏漏谬误,尚可宽宥;但蓄意悖逆、动摇国本者——初选者腰斩满门!二审者举族流放!三核者革职夺爵,永世不得录用!”
"第四程序,扶稣,你必须严格把关。若现你疏忽职守,让此类文书出现在寡人面前,后果自负!"秦王轻抚腰间玉佩。
扶稣暗自心惊,那玉带的惩戒着实难忍!同时他也意识到父王对此事的高度重视——一杀二流三免的惩处确实严厉。然而当前局势下,唯有如此重典方能震慑宵小。配合五重审核机制,需五名官员联署用印,通过这般严密程序防范渗透,方能守护新生文明火种。典籍教化之事,关系国本!
"务必严加审查,寡人仅作最后检视,主要责任在你。如今你已成年,婚事也为你安排妥当——当初还百般推拒,如今暗自欣喜吧?往后要逐步参与朝政,战事将减,政争日增。今日儒法之争未分高下,今后朝堂更有热闹可看。"秦王笑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扶稣心中暗忖:"这番辩论岂非父王特意安排?此刻倒感慨起来了。"
"嘀咕什么?倒要说说你举荐的陈驰确是人才,言辞犀利直击要害。他在朝多年,寡人竟未察觉儒家还有这等人物?"秦王询问道。
"父王明鉴,儒家实为文脉正统。民间学子求学,唯有儒家广开私学。可惜自先贤逝去,儒家固步自封,贤能之士或遭排挤或主动离去。陈大人虽受排挤仍坚守儒门,此乃其初心不改。反观李斯,虽师从荀子却背离师门。无论借口多么冠冕堂皇,背叛的事实永不磨灭。"
"故而李斯面对陈大人时失了从容。二人代表不同抉择:陈大人以行动重振儒门,李斯却转投法家。或许内心残存愧疚——他对不起荀子夫子。如今儒家复兴,陈大人步步紧逼,李斯却未以法家强势地位反击。当日筵席上争论郡县制时的锋芒,今日竟消散无踪。"
嬴政摇头轻笑:"刚夸你成熟些,转眼又显稚嫩。若真存愧疚,当初就不会背离儒家。李斯何等精明?今日大朝会上,陈驰为新儒学声时,他的反驳可有往日宴会上的锐气?"
"儿臣正觉奇怪,昔力主郡县制时可不是这般温吞。"
"那时他早洞悉寡人心意,自然慷慨陈词。推行郡县制功在谁?但今日不同,你率先抛出新儒学,陈驰从旁策应,李斯虽出面反对,却因摸不准寡人态度,只作姿态罢了。"
喜欢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请大家收藏:dududu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