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院经过两年研究,成功改良出耐旱高产的“长安稻”,李世民下令在江南地区推广。可稻种种植后不久,江南便爆大规模虫害,稻田受损严重。李恪派农桑院院长沈括前往江南调查,现虫害是“影先生”势力故意投放的害虫所致,沈括带领农民采用“以虫治虫”的方法,成功消灭害虫,确保“长安稻”推广成功。
长安的秋日,农桑院内一片金黄。院长沈括捧着一束饱满的稻穗,快步走进太极殿,眼中满是激动:“陛下!‘长安稻’改良成功了!经试验,此稻种耐旱性远普通稻种,在缺水地块仍能保持七成产量,且成熟期缩短至两个月,亩产比现有稻种提升两成!”
李世民接过稻穗,指尖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稻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沈爱卿辛苦了!江南地区虽水源充沛,但近年偶有干旱,‘长安稻’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即刻下令,将‘长安稻’种子分至江南各州,由农桑院派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务必让新稻种早日惠及百姓。”
诏令下达后,农桑院迅行动。沈括亲自挑选五十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携带十万斤“长安稻”种子,分赴江南苏州、杭州、扬州等主要产粮区。江南百姓听闻新稻种高产耐旱,纷纷踊跃领取种子,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翻耕土地、插秧播种。不到一个月,江南各地便种下了万亩“长安稻”,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舒展,百姓们满心期待着丰收。
可就在秧苗即将抽穗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虫害打破了这份期待。苏州知府先奏报:“境内稻田爆大规模虫害,害虫通体黑色,形似蝗虫,却比蝗虫更能啃食稻叶,一日之内便能将一片稻田啃得只剩稻秆!”紧接着,杭州、扬州等地也陆续传来虫害警报,受灾稻田已达三千余亩,且虫害仍在快蔓延。
消息传回长安,李恪正在东宫与沈括商议“长安稻”的后续推广计划,听闻后立刻皱紧眉头:“江南向来少有大规模虫害,且此次害虫从未见过,此事恐不简单。沈院长,你即刻前往江南,查明虫害原因,务必尽快想出防治之法。”
沈括深知事态紧急,当日便带着几名农桑院的昆虫专家启程,日夜兼程赶赴苏州。抵达苏州后,他立刻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稻田,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只见田间的黑色害虫约一寸长,头部有尖锐的口器,正疯狂啃食稻叶,地面上还散落着不少被啃食殆尽的稻秆,景象触目惊心。
“这不是江南本土的害虫。”沈括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捡起一只死去的害虫,仔细观察其翅膀与肢体结构,“此虫名为‘黑秆虫’,原产于岭南密林,喜食稻科植物,且繁殖度极快,寻常农药根本无法灭杀。江南从未出现过这种害虫,为何会突然大规模爆?”
为查明真相,沈括命人在稻田周边排查,同时走访当地农民。一名老农回忆道:“虫害爆前几日,曾看到几名陌生人在田间徘徊,还往田里撒了些黑色的粉末,当时以为是肥料,没太在意。”
沈括心中一凛,立刻命人在老农所说的区域挖掘土壤样本,送往农桑院临时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土壤中残留的粉末含有“黑秆虫”的虫卵,且虫卵经过特殊处理,能在土壤中快孵化。“是人为投放的!”沈括脸色凝重,“这定是‘影先生’的势力所为,他们想通过破坏江南稻田,引粮荒,扰乱大唐稳定!”
情况紧急,沈括立刻召集江南各州的官员与技术员,商议防治之法。有人提议使用火攻,有人建议喷洒石灰水,却都被沈括否决:“火攻会烧毁稻田,石灰水会污染土壤,都不是长久之策。‘黑秆虫’的天敌是‘赤眼蜂’,这种蜂类以害虫虫卵为食,且对稻苗无害,我们可以采用‘以虫治虫’的方法,引入赤眼蜂灭杀黑秆虫。”
可赤眼蜂主要分布在岭南,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数量的赤眼蜂,成了难题。沈括当机立断,一面奏报李恪,请求从岭南调运赤眼蜂卵;一面组织农民采集田间的黑秆虫虫卵,送往农桑院实验室,尝试人工培育赤眼蜂。
李恪接到奏报后,立刻下令岭南节度使调动人力,采集赤眼蜂卵,用最快的度运往江南。同时,他命百骑司暗探在江南各地巡查,寻找投放害虫的“影先生”党羽,防止他们再次破坏。
半个月后,第一批赤眼蜂卵运抵江南。沈括带领技术员,将蜂卵小心翼翼地撒在受灾稻田中。赤眼蜂孵化度极快,不出三日,便在田间飞舞,开始捕食黑秆虫的虫卵。随着赤眼蜂数量的增加,黑秆虫的繁殖度逐渐减缓,稻田的受损情况得到控制。
与此同时,百骑司暗探在扬州郊外抓获了三名正在投放黑秆虫虫卵的黑衣人,经审讯,他们正是“影先生”麾下的“影使”,受令在江南投放害虫,制造粮荒。李恪下令将三人押解至长安,交由大理寺严惩,同时命百骑司加强对江南各州的巡逻,确保不再有类似事件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月后,江南的虫害彻底平息。幸存的“长安稻”长势喜人,开始抽穗灌浆。沈括再次来到苏州的稻田,看着金黄的稻穗,心中满是欣慰。苏州知府感慨道:“若不是沈院长及时想出‘以虫治虫’的方法,江南的粮食收成恐怕要减半了!‘长安稻’不仅高产耐旱,还让我们学会了科学防治虫害,真是造福百姓的好稻种啊!”
当江南“长安稻”丰收的奏报传回长安时,李世民正在与李恪查看铁道延伸至江南的规划图。看到奏报,李世民笑着对李恪说:“沈括有勇有谋,不仅改良出好稻种,还能化解虫害危机,是难得的人才。‘长安稻’在江南推广成功,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让百姓更加信任朝廷,这对稳固江南至关重要。”
李恪点头应道:“父皇所言极是。此次虫害也让我们意识到,‘影先生’的势力无孔不入,连农业生产都想破坏。儿臣已命农桑院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同时在各地设立农业监测点,提前预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生。”
江南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忙着收割“长安稻”,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小山,不仅承载着百姓的希望,也象征着大唐盛世的稳固。而沈括与农桑院的技术员们,又开始投入到新的农业研究中,为大唐的繁荣展,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喜欢我是陈默,竟然穿越成了李世明请大家收藏:dududu我是陈默,竟然穿越成了李世明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