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在紧张的学习和实验中飞逝。封瑶对周教授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能否胜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她找到徐卓远、林皓和沈雨凝,开了一个小会,坦诚地说明了情况。
“周教授的课题机会很难得,方向也和‘星桥’未来可能遇到的扩展性问题相关,我确实很想尝试。”封瑶目光清澈,语气坚定,“但我向大家保证,‘星桥’永远是我的第一优先级。全国大赛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绝不会因为任何事分散对它的核心投入。”
她拿出自己精心规划的时间表:“我已经和秦风师兄、陆星辰师兄沟通好,课题组那边的任务,我会利用碎片时间和周末集中攻坚。‘星桥’核心算法的迭代,尤其是心理学模型的动态优化部分,我负责的设计和关键代码绝不会落下。一些前期的、模块化的测试和数据处理工作,可能需要大家分担一部分。”
林皓先表态:“瑶妹你放心去!咱们团队不就是互相兜底的嘛!那些重复性的测试交给我,保证完成任务!”
沈雨凝也温柔笑道:“数据清洗和部分界面交互的优化我可以接手。瑶瑶,能接触到更底层的技术是好事,对你的成长、对‘星桥’未来的展都有利无弊。”
徐卓远最后开口,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封瑶身上,带着毋庸置疑的支持:“技术路线我们已经共同确认,大的框架不会改变。封瑶负责的核心部分,我会协助她进行代码审查和难点攻关。团队协作的意义就在于优势互补,动态调整。我们是一个整体,信任是基础。”
他没有说“我帮你”,而是“我会协助你”,他将她放在主导的位置,自己则稳稳地站在她身后,做那个查漏补缺、保驾护航的同行者。
封瑶看着眼前这三张真诚而可靠的面孔,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力量。这就是她前世渴望而不可得的“伙伴”。今生,她拥有了。
并行的轨道
从那天起,封瑶的生活进入了更加高、却也更加有序的节奏。她的时间被精确分割,像两条并行的轨道,一条通向“星桥”的最终打磨,一条通向分布式系统的新知识海洋。
白天,她大部分时间依然投入到“星桥”的完善中,与徐卓远默契配合,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傍晚,她会背着厚厚的资料,前往周教授的实验室参加研讨会,或者与陆星辰等人进行技术讨论。夜深人静时,实验室里常常是她和徐卓远各自对着电脑屏幕,键盘声此起彼伏,偶尔抬头相视一笑,递上一杯热茶,便是无声的鼓励。
徐卓远果然如他承诺的那样,成为了她最坚实的“锚点”。他不仅帮她梳理复杂算法的逻辑,更在她因课题压力而偶尔流露出疲惫时,及时地拉她出去散步,或者只是安静地陪着她,用他的沉稳化解她的焦虑。
他就像是她专属的定海神针,无论她这艘小船想要探索多么遥远的海域,都知道身后有一个永远不会倾覆的港湾。
而封瑶,也在这种高强度的双线作战中,以惊人的度成长着。她的技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加系统化和底层化。她甚至开始尝试将分布式系统中关于“共识”和“容错”的一些思想,隐喻性地应用到“星桥”的心理学模型设计中,思考如何让系统在面对用户矛盾或模糊的需求时,能更具“弹性”和“智能”。
这种跨领域的思维碰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破晓之前
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校内选拔赛日期日益临近。“星桥”项目迎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所有的功能模块已经整合完毕,进行了多轮内部测试和优化。封瑶负责的核心算法,在徐卓远的协助下,稳定性和适应性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林皓和沈雨凝负责的部分也完成得相当出色。
在最后一次项目组内部预演的前夜,封瑶独自一人留在实验室,做最后的检查。她一遍遍运行着演示程序,检查着每一个交互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封瑶看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星桥”原型,心中百感交集。
从重生回来时那个内心荒芜、敏感自卑的女孩,到如今能够从容面对挑战、统筹项目、把握机遇的团队核心;从与徐卓远前世擦肩而过的遗憾,到今生彼此支撑、共同成长的笃定;从与父母的隔阂疏离,到开始尝试理解与沟通……
这一路走来,有磨砺的疼痛,有成长的艰辛,但更多的是新生带来的充盈与喜悦。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承受命运、蜷缩在角落里的封瑶。她的世界,因为自己的勇敢、因为徐卓远的爱、因为伙伴们的支持、因为亲情的回归,而变得无比广阔且坚实。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徐卓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手里提着两份宵夜。
“就知道你还在。”他的声音在静谧的夜里格外温柔。
封瑶回过头,对他展露一个明媚而安心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对过往释然的坦然,和对未来无限的期待。
“都检查好了。”她说,“明天,一定会顺利的。”
徐卓远走到她身边,将宵夜放下,然后轻轻握住了她的手。两人并肩而立,望向窗外沉静的夜色。
破晓将至,属于他们的华章,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他们已做好准备,携手迎接那必将到来的光芒。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dududu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