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半月之期转眼就到。
孟寰海心里憋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既盼着那番薯真能亩産千斤,解了春荒的燃眉之急,又抵触着去崔家庄子,面对那个让他陷入两难境地的崔行川。
去的那天,秋高气爽。他依旧是一身半旧青衫,只带了赵铁柱。马车到了崔家庄子外,远远就看见坡地上绿油油的一片藤蔓,长势极旺,几乎覆盖了整个山坡,比他那後院当初那几垄不知强了多少。
崔敬祜已经在地头等着了。他今日穿了一身便于行动的褐色短打,少见地将衣袖挽到了手肘,露出清瘦却线条流畅的小臂。见孟寰海下车,他迎上前,神色是一贯的平静:“孟大人。”
孟寰海从鼻子里“嗯”了一声,算是回应,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那片繁茂的藤蔓上。“看着……倒是不错。”
“收成如何,还需挖开方知。”崔敬祜侧身引路,“请。”
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早已候着,得了家主示意,拿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在选定的几处刨开泥土。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逐渐扩大的土坑里。
孟寰海不自觉地上前两步,屏住了呼吸。
泥土被翻开,露出底下簇拥在一起的丶红皮或黄皮的块茎,个个都有拳头大小,沾着新鲜的泥土,圆滚滚,胖乎乎,挤挤挨挨,看着就喜人!
“成了!真的成了!”一个老农激动地喊出声,声音都在发颤。
孟寰海蹲下身,亲手扒开一点土,捧起一个沉甸甸的番薯,粗糙的外皮硌着他的手心,那实实在在的重量,让他心头猛地一热,连日来的憋闷仿佛都被这沉甸甸的收获冲散了些许。他掂了掂,擡头看向崔敬祜,眼神复杂:“崔家主,恭喜。”
崔敬祜看着他那双沾了泥的手和发亮的眼睛,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很快又恢复平直。“同喜。此物若能推广开来,清川县百姓,至少多了一条活路。”
现场称重。选中的几处取样,折算下来,亩産竟远超预期!消息传开,庄子上下的农户都围了过来,看着那堆成小山的“土疙瘩”,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和希望。
孟寰海看着这场景,心里那点因妥协而来的别扭,似乎也被这朴实的喜悦冲淡了。他站起身,对崔敬祜道:“推广之事,宜早不宜迟。县衙会尽快拟定章程,组织农户领取种苗。”
“崔家这边,种苗已备好部分,後续会陆续提供。”崔敬祜点头。
正事谈完,气氛似乎缓和了些。崔敬祜引着孟寰海在庄子里简单走了走。路过一片平整的晒谷场,旁边有几间旧屋,里面传来孩童稚嫩的读书声。
“这是?”孟寰海驻足。
“族中设的一处蒙学,让庄子上和附近村里的孩子,识几个字,明些道理。”崔敬祜淡淡道。
孟寰海有些意外,透过破旧的窗棂,看到里面坐着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有个老秀才正带着他们念《三字经》。他想起自已当年,全族举债才供他一人读书的艰辛。
“识字明理,是好事。”他低声说了一句,心里对崔敬祜的观感,又添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离开庄子时,崔敬祜让仆人搬了一小筐刚挖出来的番薯放到孟寰海车上。“大人带回去,尝尝鲜。”
孟寰海看着那筐还带着泥土气息的番薯,没有拒绝。“多谢。”
回城的马车里,孟寰海看着那筐番薯,久久无言。收获的喜悦是真实的,可这喜悦背後,是他在清丈田亩上的让步,是和崔行川之间那笔算不清的账。
他拿起一个番薯,在手里摩挲着。这东西,能填饱百姓的肚子,可能不能填平这世道的沟壑,和他心里的坎?
而崔敬祜站在庄头,看着马车远去,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老仆在一旁低声道:“家主,三老爷那边派人来问,推广番薯,族里投入如此之大,却几乎分文不取,是否……”
“眼光放长远些。”崔敬祜打断他,声音有些冷,“民心,比眼前的蝇头小利重要。况且……”他顿了顿,後面的话没有说出口。
况且,能看到那人捧着番薯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光亮,这点投入,似乎也值了。
他转身,望向那片刚刚收获过的坡地,泥土的芬芳还在空气中弥漫。这新绿带来的收获,究竟有多重?他掂量着手里的民心,掂量着家族的长远,也掂量着那份日益沉重丶难以言说的私心。
风过田野,吹动他褐色的衣角。这盘棋,似乎下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由他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