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宋公子晏 > 第40章 40 长水营军司马(第1页)

第40章 40 长水营军司马(第1页)

第40章40“长水营军司马。”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宽敞明亮的学堂里,孩童的歌声清脆悦耳,不掺杂丝毫杂质的空灵,即使是为他们抚琴伴奏的温娴,也被这动听的音色迷住了。

她想,今年年关的岁除宴,这曲《长歌行》一定是拿得出手的。

温娴最擅长的是音律,音律虽然不能吃饱穿暖,却并不是无用的东西,它能陶冶性情,丰富精神世界。谢乔听说温娴的过往後,便千方百计帮她从敦煌城弄来了一把琴。

自伤愈後,温娴便与夫君徐垣一起,被主公谢乔聘请在榆安的官学里出任先生。不过夫君和谢均小先生一样,除了作为学堂的先生,还兼着县府的公务。当然,现下县府的职能并未完备,除了榆安丶龙勒二城,主公将来的其他城池的大小官吏,都需要贤能之人充任。而贤能的来源,便是榆安这所官学。

在温娴心目中,谢乔是打心眼里钦佩,钦佩到无以复加丶极具魅力的奇女子。在雒阳救他们夫妻性命,还将流落街头的阿慎和阿琰寻到了,于她而言,这已是再造之恩。而当温娴对谢乔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後,愈发折服于她本人。

她并非世家大族子弟,寒门出身,起于微末之间,却于荒漠戈壁筑起一座土城,广纳流民百姓,招贤士,募部曲,据二关,一步步发展到了现在。虽然许多事情温娴没有亲眼见到,但这当中的不易,她完全能想象到。谢乔治下的敦煌城以西的土地上,皆大变了样。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去说,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不会骗人。每当温娴走在榆安的街巷里,见到人时,很容易就能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丶发自肺腑的笑容。这与人人自危阴霾密布死气沉沉的雒阳完全不同。

榆安不大,虽远比不上京师雒阳,然城内从事各行各业的百姓,勤奋向上,干劲满满。听说中原已然大乱,榆安却如同与世隔绝般安稳无战祸。在这里,人人可以吃得饱穿得暖,他们的日子有盼头,未来是看得见的,而不是颠沛流离,上顿不接下顿,更不是那些不切实际永远触碰不到的幻梦。

主公以民为本,宽厚爱民,体恤百姓,这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做,且落到实处。比方说,之前那十几位从阳关救出来的织娘,谢乔先将她们安置在榆安,待她们身体好转,便遵从她们的意愿,是回乡里认亲归家,抑或是留在榆安居住,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有相当优厚的钱财补偿过去数年的悲惨经历。

在榆安小住的织娘们,皆被城中淳朴和善的民风所感染,脸上焕发出消弭多年的光泽,即使回乡认亲後,大半的织娘还带着亲人又迁回榆安城。

榆安每日几乎都有外来的流民迁入,县府一视同仁,为他们安置屋舍,并提供食物度过前期。温娴一家刚来时,榆安还不到百户,到现在已经增至四五百户,且这个数目还在源源不断的上升。

城中所有的百姓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谁好谁坏,百姓眼睛雪亮,看得清清楚楚。残暴恫吓的,百姓弃之恶之,诚挚爱民的,百姓敬重爱戴。

因此,谢乔治下百姓中的人望是空前的。夫君说,他们跟随主公做事,便是从龙。汉祚已尽,天下大乱,自古天下德才者居之。主公刚柔并济,以铁腕手段夺下两关,又以仁爱牧民,此君象也。

温娴能够想象的到,将来有一天,普天之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像榆安一样,而他们的主公一定是文治武功的明君,天下大治。到那时,天下大概就是久远传说中的尧天舜日。

其实温娴对军政之事,并不太感兴趣,真正让她下决定死心塌地追随,认谢乔为主公的,是她对官学今後的构想。谢乔说,要建立一个所有百姓的孩子都能上的学堂,无论男童女童,无论尊卑贵贱,皆能入此学堂。

“孩童是将来的希望,我是这样想的哈,就从这一辈开始,所有孩子入学後,先进行一个基础教育,以五年为期,内容包括识字丶明经书丶养品德操守,也要习礼丶乐丶棋丶画。几年後通过一个甄考,成绩优异者,继续入更高层次的学堂,修更高深的学问和从政之道。而厌学者丶成绩垫底者,则能分入城中各行当学徒学习技艺,学一技之长傍身,将来成年不至于无才无用。”

谢乔目光真诚地说下去,“温姐姐,你对孩童极耐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极有育人之能,榆安的官学全交托给你料理我很安心。将来我会更多倾斜物料在官学上,你可以大展拳脚,我们一道,一定能将官学发扬光大。”

接过重任,温娴只觉得肩上沉甸甸的,意义重大,她不为薪酬,而是真心愿意去做,甚至愿意为之献身。

温娴开始意识到,他们是在成旷古烁今之大业。她不渴求有朝一日凭借从龙之功大富大贵,单单是成为这大业的一份子,就足够让她热血翻涌,以此为荣。

往後的日子,谢乔真的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将官学全权交给她负责。为了让入学的孩童茁壮成长,榆安的大多数资源都往官学倾斜。

而温娴本人更是仿佛开啓了第二人生,她作为官学的祭酒,统筹协调,全身心投入其中,时时与谢乔交换意见,至于废寝忘食。

让温娴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的马采的小姑娘。他们父母带她远从颍川郡而来,成为了军户,便打算将小姑娘送入学堂念书。

马采长到六岁,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半步,他们也对怕生的小丫头不舍,为了让马采成功入学,温娴领着他们二人在官学四处观摩。学堂最重要的,自然是授课的先生,学堂足足有四位先生,分教不同课目。每位先生都学识渊博,用主公的话说,这叫“师资力量雄厚”,谢均是经学大师郑玄的书童,何颙曾闻名于太学,徐垣是大儒蔡邕的门生,而温娴的父亲曾是乐府丞,自小耳濡目染,深得真传。

除了学,另一个要紧的方面就是生活。温娴同样操办齐全:穿的,每年都会请缝人为孩子们制三套尺寸合适的衣裳,分为夏装和冬装。住的,分配宽敞的房间,一张大炕睡四名孩童绰绰有馀。

至于吃的,每日都能吃到一颗鸡蛋和一碗牛乳。官学有专门为孩子们做饭的後厨,当然,虽然资源都往孩子们身上倾斜,但也有分寸,孩子们日常的食物,除了早上的营养餐,每日并非大鱼大肉,营养搭配丰富,但却朴素,其他百姓餐桌上的食物无异。这是要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品格。

参观完毕,看到如此好的环境,马信不由面露担忧之色。

温娴看出了他的想法,宽慰道:“放心,你们是军户,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我们为孩子们做的这些全都是不花钱的。”

起初马采望着爹娘离去的背影是没有多在意的,在家时,她就没有玩伴,孤孤零零一个人,爹爹阿娘会逗她开心,但更多的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发呆。而今有这麽多的同龄玩伴,她第一次走进学堂,表现得新奇激动,情绪高昂。

由于马采此前没有学习基础,温娴便安排马采和另外五名新入学的孩子补习,从识字开始。温娴没有太充足的时间,再安排她的邻桌兼邻床蔡琰,私底下教她。

阿琰极有灵气,悟性颇高,她站在同龄人的角度,以同龄人的说话方式教起马采来十分容易。马采学得很快,短短一个月时间,几乎就要追上正常的进度了。

但马采在最初的新奇感渐渐淡下去之後,接踵而来的就是对陌生环境的不习惯,以及对爹娘的想念。尤其是後者。如果只是环境不习惯,但有最亲密的爹娘在,她还能慢慢适应,而现在她举目无亲。

温娴留意到了这一点,见马采闷闷不乐,情绪低沉,作为长辈,年龄悬殊,她直接说话作用有限,她便再次找到蔡琰帮忙。阿琰心领神会,于是在学堂上丶夜里睡觉都和马采在一块,课间领去玩,带她融入同伴,与大家都熟络起来。马采对父母的想念也在与同伴的嬉闹和游戏中一点点淡下去。

课堂之外,孩子们现在最流行的课间小游戏是跳房子和踢毽子,前者是谢乔从她的原世界带来的。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谢乔远远看到这一幕时还颇有成就感,就是可惜自己当年没多学几个小游戏带过来。

孩子们入官学,并不是日日都得在学堂念书,只念书那会把人学傻学成书呆子的。所以温娴和谢乔制定了规律的作息,即念书三日,休息一日。

休息那一日,温娴会领着他们到城北那片神奇土壤的菜地,分给他们小巧的农具,带他们进行种植丶料理丶收割等过程。这是要教他们识五谷,教他们劳作,明白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

温娴很喜欢看孩子们的笑脸,思考的神态,看他们一天天茁壮成长,她时时感慨万千,寻到了新的人生。

时日尚早,温娴便已经开始很期待岁除那天了。

今天的岁除,一定会很热闹的。谢乔说,在那天白天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岁除角逐,她管这叫“运动会”。

到时候,各地皆会派出代表队参与这场角逐,队伍包括榆安城丶龙勒城丶北三城营丶南二关,以及勺夏部族。当然勺夏人多,优势巨大,谢乔还会想办法限制一下勺夏的队伍,尽量公平,不至于一家独大,否则那就失去悬念了。

角逐的项目包括鈎强丶竞速丶角力丶投石等等。拔得头筹者,可获得数目可观的肉丶酒及风味美食等等。其馀名次也有相应的奖励,不会让各支代表队空手而归。

这场岁除角逐,不是为了分个高低,强身健体丶沟通互动丶增进友谊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角逐落幕後,到了夜里,便是岁除宴。

届时,他们将在榆安的戏楼举行一场阖家团圆的欢宴,这个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温娴的头上。

她本人倾向于在戏台上演奏《铙歌十八曲》,那是乐府的经典,也是她最喜欢的曲子。除了她的弹奏,还需要人唱词。孩童的嗓音固然天籁般空灵好听,但这些唱词对几岁的孩童而言还是太难了,也不适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