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黎明,北塞山脚,数千名壮劳力已集结完毕。
他们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瞬间凝结成霜,挂在胡须和眉毛上。这些自愿报名的伐木工,有黄巾旧部,也有长城内的军户,他们脚上绑着防滑的草绳,腰间别着斧锯,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主公有令,安全第一,协同互助!”传令兵骑着马匹,声音穿透风雪,“天黑前必须下山!”
队伍出发,如一条黑色长龙,蜿蜒爬向渐渐被白雪覆盖的山腰。领队的是几个本地原住民,他们熟悉每一条隐秘的山路。
最前面的汉子用长棍探路,後面的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即便如此,仍不时有人滑倒,又被同伴拉起。
到达预定林区时,天光已亮。这片林子在雪中静默矗立,树冠上压着积雪,像一群披着白袍的巨人。
衆人按照预定的计划,迅速分成小队:斧手在前,锯工在後,拖运者准备绳索。
随着第一声斧头砍入树干的声音响起,寂静的山林顿时沸腾起来。
斧手喊着号子,斧刃劈入冻硬的木材,震得虎口发麻。起初几斧只能在树干表皮留下浅痕,但随着持续击打同一位置,木屑终于开始飞溅。
锯工两人一组,拉动大锯,锯条与木头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混合着喘息声在山林间回荡。
正午时分,衆人席地而坐,就着雪水啃食随身携带的干粮。
负责运输的壮汉行动起来,用绳索将木材捆扎成筏,十几人一组拖着往山下走。陡峭处,前面的人用肩膀顶住木筏,後面的人拽着绳索慢慢放。
他们将运下来的木材推上冰面,顺着天然的坡度滑向山脚。
优质木材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五大军户聚落,再被谢乔和谢均通过系统,建造为崭新舒适的新居。
与此同时的榆安,被谢乔委以重任,负责後勤调度的张宝,正式开始了他的工作。
他从谢均手中接过了一部分职责,虽然内心对于这位“明主”看重“俗务”仍有些微的不解,但更多的是被信任的振奋。
他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给已经入住[屋舍]的每家每户,按人头定量分配过冬的煤块。
当他亲自去查看煤炭的储备点时,着实吃了一惊。
只见空地上堆放着一座座乌黑发亮的煤山,其数量之巨,远超他的想象。要知道,此前他也仅在官府的熔炉中才见过这些能彻夜燃烧的煤块,足见其稀缺程度。
分发煤块的工作虽然繁琐,需要仔细核对户籍丶人口,确保公平,但张宝却做得一丝不茍,井井有条。
这本就是他过去在太平道中极为擅长的事情,如今重操旧业,竟有种得心应手的熟悉感。
看着百姓领到煤块时那感激的神情,他心中也升起一股踏实的满足感。
紧接着,张宝开始接手食物的分配。
有了管理煤炭的经验,他对食物的分配流程更加熟悉。
谢均告诉他,粮草都储备在榆安县府的[大仓]中,有他们这段时间自己种植丶牧养的,也有所每户百姓主动上缴的,可以用以应对新增人口的粮食问题。
但张宝心里始终一直悬着一块石头,毕竟治下人口骤增,这麽多张嘴要吃饭,粮食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可能需要缩减份额丶甚至出现短缺的心理准备。
然而,当他跟随谢均,第一次见到储存粮食的[大仓]时,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眼睛瞪得如同铜铃。
宽敞的[大仓]内部空间,一袋袋码放整齐的粮食堆积如山,粟米丶麦子丶豆类,分门别类,几乎要顶到大仓的顶棚。
旁边还有大量的肉干丶咸鱼丶腌菜丶香肠,甚至还有一些他叫不上名字的干制蔬菜。
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的醇厚香气和腌制品的咸鲜味。
谢均递给他一本厚厚的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各类物资的品目和数量。
张宝接过账册,手指微微颤抖,目光扫过那些惊人的数字,只觉得口干舌燥。
“这……这麽多?”他喃喃自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这辈子,与大兄张角丶三弟张梁,为了太平道的理想与官军斗争,也曾统领数十万大军,可何曾见过如此丰足的後勤储备?
过去黄巾军所到之处,粮草往往是最大的难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能不饿肚子就是万幸。
而眼下……
张宝深吸一口气,胸腔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难以置信,最终都化为一股强烈的感慨。他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粮草,又想起城外那些安居在温暖屋舍中的百姓,百感交集。
这辈子,他几曾打过这麽富裕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