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便一头扎进了旁边那间简陋却也五脏俱全的竈房。
谢乔有些意外,看着他兴冲冲的背影,心里倒也生出几分好奇。
不多时,一股香气味先从竈房飘了出来,浓郁的肉香,夹杂着熟油的香气。
这几年来,谢乔对食物的要求化简为繁,只要新鲜丶能吃即可,不太在意舌尖上的满足。但她嗅到竈房中香气的变化,让她又提起了一些期待。
终于,谢适端着两个陶碗,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期待与骄傲。“阿姐,快尝尝!我炖的肉,还有青菜!”
碗里的菜,卖相倒还算过得去。炖肉色泽深褐,看着颇有食欲。青菜碧绿,只是略有些蔫软。
谢适一脸期待地看着谢乔,眼睛亮晶晶的,仿佛等待着夸奖的孩童。
谢乔拿起筷子,先夹了一块炖肉。肉放入口,咬起来很硬,像是没炖到时候,且咸味极重,几乎盖过了肉本身的香味。她努力保持着面部表情的平静,慢慢咀嚼,然後咽下。
接着,她又夹起一筷青菜,菜梗倒是脆的,但同样的问题,盐放多了,而且带着一股淡淡的焦糊味。
看来同样不具备下厨房的天赋。
谢乔放下筷子,看向一脸紧张的谢适,斟酌了一下词句,尽量温和地开口:“阿适,这手艺……很有想法。能自己动手做饭,已经很了不起了。阿姐像你这麽大的时候,连择菜都不会呢。”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对了阿适,我听闻城中食肆最近好像推出了不少新菜品,许久未归,不如……我带你去下馆子尝尝鲜?”
谢适:“……”
正在这时,院门再次被人推开,谢均带着一身尚未散尽的寒气和风尘走了进来。
他脸上带着几分明显的疲惫,但步履依旧稳健,眼神在看到屋内的谢乔和谢适时,露出一丝暖意。
“主公回来了。”他先是向谢乔行礼,然後对谢适点了点头。
“阿均辛苦了。”谢乔道,“刚从长城那边回来的?”
“是了,”谢均解下身上的厚重披风,随手搭在旁边的木架上,“今日的[屋舍]建造任务都设定好了。如今不必十二个时辰连轴转,所以先回来了。”他接过谢适递来的一碗热水,捧在手里暖着手,声音因路途奔波而略带沙哑。
这屋子,往日他一人独居,处理完公务回来,面对的便是清冷。此刻灯火下多了两个人,虽然谢适的厨艺不尽如人意,却实实在在地添了几分烟火气,有了些久违的家的感觉。
谢乔想起进城时看到的景象,“榆安城里似乎都在筹备春演大联欢?但看街上挂着彩绸,很是热闹。”
“均遵照主公之前的提议,着手安排了。”谢均放下水碗,神色恢复了一贯的沉稳干练,条理分明地汇报起来,“如今大家温饱暂时无虞,百姓也该有些其他寄托,一来怡情养心,二来为聚人心。”
“细细说来。”谢乔兴趣盎然。
谢均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今岁春演之事,分二项。其一为百艺汇演,各聚落丶部族及城中百姓踊跃献艺,计有歌舞丶说书丶杂耍等二十馀类,更有各地乡音俚曲,民情甚为踊跃。”
“其二则为竞技之会。为促治下百姓交融,共襄盛举,特设十路劲旅同场较技。”谢均的语速不快,确保谢乔能听清楚每一个细节。
他伸出手指,一一列数:“长城沿线的阳关丶玉门关丶大方盘城丶冥水河口丶北塞山麓,这五处军户聚落各自组一支,龙勒县一支,榆安一支,关外温洒部族和勺夏部族各一支,最後一队,则是由军中各部曲抽调精锐军士构成,以彰武备。”谢乔静静听着,心下暗许。如此安排考虑得相当周全,将治下各方囊括无遗——边关将士丶内附部族丶城郭居民乃至军中精锐,都能参与进来。
“所设比试项目都有些什麽?”谢乔追问。
谢均答道:“共择八项,皆为军民日常所习,可强健体魄之技。”
他继而详述:“牵鈎,较衆力。竞速,比疾驰。投石,验准的。蹴鞠,乃寻常嬉戏。角抵,显身手。举重,较膂力。更有军中要技,射术与骑术。”
他又补充道:“各项目皆设了名次和彩头,主要是些实用的布匹丶工具丶粮食和精肉。均欲借此激扬民气,强健其体魄。当此乱世,筋骨之强为立身之本。”
谢乔听完,对这场即将到来的盛会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轮廓,竟然也多了几分期待。
“安排得不错。”她说道,目光中透出认可。
忽而又觉得少了点什麽,她立刻嘱咐谢均,“再令窑坊打造三式瓷瓶若干,分大丶中丶小三式,印县府官印于其上,拔得头筹者赠之大瓶,亚军赠中瓶,季军赠小瓶。”
谢均顿时领悟谢乔的用意,“此乃荣耀,竞技者必竭力争夺大瓶!”
“不错。”
在谢乔的原世界,任何赛事,不论大小,都会设有奖牌奖状,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有纪念意义。
但是奖牌的材料却是个问题,不可能提炼锻造金银铜,用铁又容易生锈,她更不具备造玻璃的工艺。
思来想去,只有瓷瓶最合适。
谢乔对春演大联欢的安排表示认可,屋内的气氛稍稍松弛下来。谢适安静地收拾着碗筷,尽量不发出声响。
就在这时,谢均像是想起了另一件要事,面色重新变得严肃,他看向谢乔,沉声道:“主公,还有一事需禀报。”
“何事?”谢乔端起还温热的水碗,抿了一小口。
“是关于城中百姓生计之事。”
谢均详细说明,“近来,随着榆安城人口日增,如今已近万户之数。不少迁徙至此的百姓生活渐趋安定,便有人陆续来到县府,递交呈请,希望能重拾旧业,在城内开设各类铺面。”
谢乔放下水碗。
她并不意外。
榆安城从最初的百户不到,发展到如今规模,人口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的压力,也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需求。人们吃饱穿暖之後,自然会寻求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营生手段。
榆安城目前的格局,县府居中,西城规划为民居区,东城则是功能区。
但这功能区里的建筑,无论是提供餐饮的食肆,救死扶伤的医馆,还是供旅人歇脚的官驿,乃至各种生産物资的工坊,几乎清一色都是官办性质,本质上都属于她这位“主公”名下的産业。
还没有一家民营的商铺。
“嗯,这是好事。”谢乔沉吟道。
人多了,需求自然就多了。单靠官办,确实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缺乏活力。经济想要活络起来,长远发展下去,不能总是一潭死水,铁板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