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原那些咋咋呼呼的诸侯,一点来自西凉的小小震撼!
思绪拉回眼前的舆图。
毫无疑问,她现在控制的核心区域,就是榆安丶龙勒二城,阳关丶玉门二关。
这四个战略支点及其辐射范围,构成了她目前全部的领地。
经过两年半的经营,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军民总数,已经超过了三十万。这个数目,放在人口锐减的凉州,甚至比任何一个大郡的在册人口都要多得多。
从舆图上看,这片区域整体呈现出西北至东南的狭长走向。
北面,以及北偏东的方向,是草原的边界,北塞山,构成了天然的屏障。
南面和南偏东,则是广袤高原的陡峭边缘,同样难以逾越。
而整个西面,那道残破的汉长城,被谢乔利用系统的建造功能,重新修复丶加固丶贯通,成为一道坚实的防线。
但这根“骨头”再硬,亦有被敲断的风险。因此,谢乔沿着长城防线,精心布局了五个大型军户聚落:阳关丶玉门关丶大方盘城丶冥水河口丶北塞山麓。
如今,这五大军户聚落的人口数量,皆超过了四万人,其体量规模,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的许多县城。每个聚落,都驻扎着超过一万名经过初步训练丶耕战结合的军户军士。这五个聚落,如同裹缚在长城这根骨头上的强健肌肉,赋予了防线无与伦比的韧性与活力。
更不用说,长城以外还有依附于她,沿着长城一线游牧的两大西蕃部族,作为外围的警戒与辅助力量。
这不是单一的防御,而是防御体系。
如此雄壮的边防体系,如此衆多的人口基数,这便是她在西凉立足的根本。
视线缓缓移动,最终定格在舆图东南角那条狭长的通道上。
这片区域,是谢乔目前领地版图上唯一需要特别留心提防的方向。它像一条细长的脖颈,连接着她的核心地盘与外界,而通道的另一端,不远处便是敦煌郡的郡治所在,敦煌城。
敦煌太守陈达,据谢乔之前从马匪手中救过的陈达之女陈珩所言,此人官职是花钱捐来的,其能力大约只够在雒阳城里当个不起眼的小吏,骤然到这西凉边陲之地,治理一郡之地,自然捉襟见肘,手忙脚乱。
更何况,如今的西凉,匪寇横行,羌乱未平,局势混乱不堪。陈达偏偏又是个极其爱惜性命丶缺乏担当之辈,胸中毫无建功立业的志向,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在任上自保周全,然後盼着任期一满,便能活动关系,左迁回调中原的富庶繁华之地。
据谢均派出去打探情报的暗探的情报,这位太守自上任以来,因为畏惧城外的乱兵匪寇,竟从未踏出过敦煌城门一步。
正是因为陈达的这种“鸵鸟”心态,谢乔才能从容布局。平日里,她只是依着规矩,命龙勒县丞徐垣派遣县府从事,定期前往敦煌郡府报备文书,述职问安,维持着表面上的联系与恭顺。
陈达从未对这位异常“安分”的邻居産生过任何疑心。
表面的平静之下,是谢乔布下的层层警戒。在这条狭长的东南通道内,谢乔依托地形,设立了多重关卡和明暗哨卫。每一处关卡都严格盘查过往行人,确保通行的只有持有合法路引丶货物清晰的商旅队伍,任何形迹可疑的人员,都会被扣留详查。
她需要这条商路带来的物资与信息,但绝不容许任何潜在的威胁渗透进来。
领地之内,更有精锐的西凉骑兵,分成小队,日夜不歇地沿着边境线巡视。这既是对外的警戒威慑,亦是一种常态化实战训练,让军士时刻保持着战斗状态,熟悉每一寸土地。
她要确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必担心外敌的侵扰掳掠。
视线从边境收回,落到领地腹心。
坚固的长城和沿线的军户聚落是这片基业的骨骼与肌肉,而遍布其间的沟渠水网,则是滋养这一切的血脉。
颍川之水从玉门关外那座孤零零的烽燧台下奔涌而出。
大部分水流,被引入了紧贴长城外侧挖掘的“大渠”之中。这条宽且深的大渠,不仅是灌溉的总动脉,更是一道有效的防御屏障。它进一步加固长城防线,水深足以阻绝草原部族轻骑兵的快速突袭,相当于结实的骨头和韧性的肌肉之外,又披上了一层铠甲。
黄意充分利用大渠的潜力,渠上设置了多处由坚硬闸石控制的水闸。丰水期时,开啓闸门,将多馀的水量蓄入大渠。到了枯水季节,则根据需要,精准地开啓闸门放水,确保长城内侧的灌溉用水一年四季都不至于断绝,持续滋润着这片原本干渴的土地。
如果说长城外的大渠是主动脉,那麽长城内侧,由大渠分流引出的无数小沟,便是密密麻麻丶深入肌理的毛细血管。
这些小沟由黄意根据地势高低精心规划设计。蜿蜒曲折,如同大地的脉络,首先流过五个大型军户聚落,为聚落内的军民提供生活用水。
而後,它们延伸至聚落旁新开垦出的大片田地。
这些田地目前还只是被平整过的沙地,远不如军户小院中的神奇土壤。但在黄意的组织下,军户家庭们以集体劳作的方式,利用沟渠引来的水,在这些沙地上广泛种植耐旱且适应性强的瓜果,如葡萄丶西瓜丶穹窿丶沙葱等。
成熟的瓜果,按照人头和工分,公平地分配到每家每户,以改善军户家庭的饮食结构。吃不完的瓜果,则被运到市集上,与西蕃部族交换肉食丶奶酪和皮毛。
小沟中的一部分,还被黄意巧妙地引导,穿越数十里的戈壁滩,最终成功流入了龙勒和榆安这两座城池。城内原本紧缺的饮用水源得到了有效的补充,极大地缓解了城池扩张的瓶颈。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当清澈的河水第一次流过那些干涸了千百年的沙地时,几乎是瞬间就被饥渴的土壤吸收得一干二净,仿佛从未出现过。随着颍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沙土层逐渐被浸润丶饱和。流淌的水开始越走越远,不再轻易下渗,最终流入了目的地。
但谢乔很清楚,三十万人口绝不是上限,她还要更多的人口,这片土地的承载量还可以上扩。仅凭颍水目前分流过来的这一部分水量,要支撑领地内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农业发展,一定不够。而且,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西凉的冬季酷寒无比,颖水也处在结冰期内,冬季河水会结冰封冻,届时灌溉和部分供水都将中断。
这个冬天沟渠就封冻了长达两个多月,幸好黄意和谢均下令提醒百姓在家中储水,又降了大雪,才没有导致旱灾发生。
必须找到更稳定丶更庞大的水源。
谢乔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南方,那里还没有被点亮,只有熟悉的轮廓。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等以後[空间传送符]积攒得足够多了,或许可以去一趟珠崖。
根据她原世界的记忆,此时的海南岛,尤其是万泉河所在的区域,应该还处于相对原始丶人烟稀少的状态。如果能利用[空间传送符]的伟力,将温暖湿润的万泉河水,跨越千山万水,引入干旱的西凉隔壁。甚至,更进一步,再将南海的海水,引入玉门关外那片广袤无垠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