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在家养了好一段时间才好,我缠着阿姐带我来的,她好不容易有时间。”
小姑娘望着姜宁,“那天我昏昏沉沉地靠在床上,就听到你跟他们吵,晕乎乎地只看了几眼。”
其实没什么印象,尤其是灌了药,回家后光是看大夫,慢慢调理都花了不少日子。
加上那段经历实在可怕,她就有意识回避,自然不可能想起来那么快。
也是近日才想起来的。
“原来真的是你,今日过来本来只是想试试看。”小姑娘阿姐朝姜宁点了点头,道:“秀秀年纪小,被拐走了家里急,后来又在家中养病,一直没能向你当面道谢,我们高家一定报答——”
“哎哎哎,不用不用,我那时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是闹了一场。”
姜宁摆手道:“高姑娘和秀秀不用报答什么。”
高姑娘还想再说什么,姜宁又道:“秀秀能回家,还恢复了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姐妹二人看着姜宁,又看看卫长昀,便道:“那你的小吃摊换地方了吗?买些东西总可以吧。”
姜宁一听,笑了,“不摆摊了,在西街那边儿开了一个食肆,不过这两日休息,后日才开。”
“不急,我们在镇上等一两日就是。”高家姐妹看姜宁和卫长昀有事,也不多说,又道了谢才离开。
等二人走了,他俩才一起问戚远有没有药。
戚远听闻他们养了猫狗,一边说两人又闲情逸致,一边让他俩听好,跟着就报了三味药材,说是药材,不如说是一些能在山间、草地里能找到的草。
自己寻了煮一锅水,放凉之后,拿来给小狗小猫洗澡就行。
要是猫狗太小,就拿浸过的帕子给擦擦也行。
至于吃的,也说了两样可以防虫的草,直接捣碎了和吃的一起喂就行。
姜宁记了一半,问卫长昀记下了吗,看他点头才放下心来。
戚远整理东西,瞥向姜宁,“上回给你的那一包药,你该吃吃,别放着浪费了。”
姜宁蓦地瞪大眼,压低声音提醒,“我知道了!”
戚远失笑,“都成亲了害羞什么?身子调养好了,往后才不遭罪。”
原本知道他们打什么哑谜的卫长昀,听到这儿也明白了。
“戚叔你放心,我会盯着他好好调养的。”卫长昀握了握姜宁的手。
他看着面前的摊子,“你这是又要出远门了?”
戚远点点头,“每年都要出去的,今年早一点,说不定你们去县府时,我还留在那儿。”
“那你这次多久回来?”姜宁早把戚远当成朋友了,不由道:“这次是去卖药、采药还是看病啊?”
戚远说他没大没小,却笑道:“或许可以试试行医救人了。”
姜宁一喜,觉得戚远能想通已是豁达,“那等你回来,我和长昀给你接风。”
旁边卫长昀“嗯”了声,“一路顺风。”
戚远摆摆手,示意他俩该干嘛干嘛去,别挡在摊前聊天,耽误做生意。
姜宁皱皱鼻子,倒也不多聊,只让他明日来家里,反正都要路过,他那儿有晒的鱼干和一些能带上路的咸菜,拿些去当干粮。
去买砖的路上,姜宁勾了勾卫长昀的手,而后牵起来。
人生漫漫,连戚远都能放下从前,大家也都有各自的前程要奔赴。
真好啊。
第129章“高兴些了吗?”
卫长昀趁着休息的两天,把浴房旁的小灶修了,又修补了桌椅,再和姜宁一块把食肆打整了一番。
等再回私塾,便没什么时间,每日天才亮就出门,入夜了才回来,还要挑灯夜读。
有时姜宁熬不住睡了,卫长昀都还在看书。
卫长昀要备考,王子书和沈明尧亦是,平时偶尔还能碰上,如今直接见不到面。
姜宁抽空回了一趟村里,一是去田地里看看,二是去看赵秋家里情况怎么样。
好在卫家的老屋什么都有,田地里种的菜和粮食没受影响,日子还算好过。
走时赵秋还给他一背篓的蔬菜,又交给他一个小包袱。
“这里面是我做的一些东西,给子书的。”赵秋送姜宁去村口,把东西交给他。
“就是一个荷包,还有做的一双鞋和一件衣裳。”
姜宁看着他,道:“这一阵家里很忙吗?”
赵秋“嗯”了声,点点头,“正好是要忙的时候,过了这一阵会好些,所以便不去镇上了。”
要是换成不忙的时候,或者家里还没被一把火毁了,赵秋多半都会去镇上。
如今家里遇上这么大的事,他要是还只顾自己的私事,不在家里帮忙,未免太自私了些。
尤其是赵秋大嫂生产在即,家里更忙。
姜宁看他这一段时间变得稳重不少,心里不由难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