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镜双城 > 第 97 章(第2页)

第 97 章(第2页)

“砰——!”

一声巨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笔筒碎裂,钢笔丶铅笔散落一地。

我还不解气,又抓起一叠厚厚的废打印纸,疯狂地撕扯,将纸屑抛向空中,同时用嘶哑的声音,不顾一切地大声谩骂起来:

“该死的破文件,该死的摘要,该死的分析要点,去他妈的简洁明确!我不干了,这根本就是故意刁难!”

我用脚踢着桌腿,发泄着积压已久的怨气。

恰在此时,午餐後返回的同事们陆续走进办公室,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他们看到满地狼藉,看到我状若疯癫,双眼通红的样子,一个个都愣在原地,不敢上前。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尴尬而紧张的气氛。

然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沃德将军的反应。

他从自己的办公室里闻声走出来,只是冷冷地扫了一眼现场的混乱和我狼狈的模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惊讶。

他对闻讯赶来的行政官简单地挥了挥手:“找人把这里收拾一下。”

然後,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依旧冰冷:“发泄完了?发泄完了就继续工作,今天的报告,下班前必须交到我桌上。”

说完他转身便回了自己的办公室,仿佛什麽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件事之後,我在办公室里的形象彻底固定了:一个能力有限,脾气暴躁,怨气比鬼还重,在将军高压下勉强挣扎求存的可悲又可笑的存在。同事们对我更加敬而远之,但也少了几分轻视,多了几分对“弱者”的同情。而我则在这次失控的表演中,再次巩固了自己“不堪大用却易于控制”的僞装。

沃德将军的视而不见,更像是一种默许和某种更深层次的考验,他似乎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磨掉我身上所有他认为不必要的棱角和虚饰。

在这种持续的高压和近乎虐待的锤炼下,我的写作风格确实开始发生缓慢而显着的变化。

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和冗长的从句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指核心的句子,我学会了如何用最少的词汇传递最关键的信息,如何将复杂的逻辑压缩成清晰的要点。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如同将习惯弯曲生长的藤蔓强行掰直,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文件仍时常需要修改,但次数在减少,将军红色铅笔的批注也渐渐从愤怒的斥责变成了冷静的指点。

当我的文字风格初步达到将军的“简洁”标准後,新的要求接踵而至。

沃德将军开始让我参与一些非核心的战术讨论,并命令我不仅要分析情报,更要“观察当下的战略和战争态势”,并尝试提出“我们该怎麽办”的具体方法。

这意味着我需要从被动的信息处理者,向主动的策略思考者转变。

起初我提出的“方法”依旧是谨慎而平庸的。

我会基于现有的军事条令和主流战略思想,提出一些四平八稳,符合常规但缺乏创见的建议。

例如,针对敌方的小规模渗透,我会建议“加强边境巡逻密度,提升侦察设备覆盖率”,针对经济制裁,我会建议“寻求替代贸易夥伴,发展自主産业链”。

这些建议安全但毫无新意,就像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

沃德将军对此不置可否,只是偶尔会追问一句:“还有呢?这就是你能想到的全部?如果对方预判了你的反应呢?”

他的问题,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着我思维上的那层保护膜。

直到某一天,在分析一份关于敌国在“黑森林”地区采用的一种新型混合了网络舆论战,代理人挑衅和精准经济打击的“灰色地带”战术报告时,我看着那些熟悉的模式,脑海中突然电光石火般地闪过了在研究院那三年里,默默观察到的那三位间谍的行为模式和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类型。

埃利奥特中校反复调阅的关于我国历史上应对非对称冲突的案例,莫里斯管理员偷偷传递的可能涉及我军决策流程和官僚体系弱点的信息,戴维斯特技术员试图窥探的丶我军信息系统架构的潜在漏洞……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眼前报告中描述的敌方那种极其熟悉我方思维惯性和制度弱点的针对性极强的战术,惊人地重合了!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照亮了我的思绪:他们太熟悉我们了。

敌方,或者说,渗透进来的那些力量,通过长期,系统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已经对我方的战略文化,决策模式,甚至官僚体系的运行逻辑了如指掌,他们就像下棋时已经摸透了对手所有习惯招法和思维定式的棋手,能够精准地预测我方的反应,并提前设下陷阱。

我军那些基于传统军事理论和条令框架的看似“正确”的应对策略,很可能早已在对方的算计之中,甚至会落入其圈套。

我看向沃德将军,发现他也正注视着我。

我用了一种比平时稍微不那麽“平庸”的语气,谨慎地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没有完全展露,但暗示了跳出常规框架思考的必要性:“将军,或许我们不应该只想着如何加固防线或对等反制。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在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非军事的领域,开辟新的‘战场’,打乱他们的节奏?”

沃德将军的眼中,似乎极快地闪过了一丝难以捕捉的光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