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开局惊艳全场 > 第78章 她站着的地方曾是别人的牢笼(第1页)

第78章 她站着的地方曾是别人的牢笼(第1页)

电话那头,高书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没有半句寒暄,直奔主题:“苏霓同志,市委决定,将原宣传部大楼整体腾退,用于城市文化形象升级。我提议,由你们声浪传媒来主导,建立一个‘公民叙事中心’。”

苏霓的心脏猛地一跳。

那栋楼,地处全市行政中枢,是权力的象征。

一个民营机构入驻,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深水炸弹。

“高书记,这……”

“不用有顾虑。”高书记打断了她,“时代需要新的声音,更需要倾听这些声音的耳朵。我相信你们能做好。具体方案,你尽快拿出来。”

电话挂断,苏霓却久久无法平静。

消息一经传出,阻力排山倒海而来。

几位退休老干部联名上书,言辞激烈:“行政核心区,岂容一个追逐流量的民营公司染指?这是对体制的挑衅!”

办公室里,团队成员义愤填膺,苏霓却异常冷静。

她没有去争辩一分一毫,只是对赵小芸说:“给我剪个三分钟的片子。”

三天后,在市委的专题汇报会上,面对一众质疑的目光,苏霓没有打开厚厚的ppt,只是按下了播放键。

视频以许文澜手持麦克风的特写开场,她的目光坚定而温和。

紧接着,画面切入《潮起》节目中那些最鲜活的面孔:为城市建设奉献一生的老工人,在弄堂里守护非遗手艺的匠人,深夜街头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一幕幕社区放映会上,观众或笑或泪的场景交错闪回,火盆倾诉夜里,那些压抑已久的故事在火焰中升腾。

最后,画面定格在“记忆之厅”那面由无数旧砖砌成的墙壁上,砖缝里,透出温暖的光。

视频结束,全场鸦雀无声。

苏霓走到台前,声音清澈而坚定:“各位领导,我知道大家在担心什么。但这栋楼的意义,不该只由它的过去决定。这里曾是布命令的地方,现在,我想让它变成倾听开始的地方。”

再无一人反对。

项目正式启动,施工前夕,苏霓带着团队进行最后的场地勘察。

大楼内部弥漫着一股陈旧纸张和灰尘混合的气味,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

当他们走到地下档案室最深的角落时,负责后勤的老张突然停下了脚步。

“苏总,你看这是什么?”

手电筒的光束打过去,一排蒙着厚厚灰尘的墨绿色铁皮柜赫然出现在眼前。

柜门上贴着泛黄的标签,用工整的馆阁体写着——“八十年代舆情管控原始记录”。

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陆承安立刻上前,他戴上手套,仔细检查着封条,表情严肃:“封条完好,是当年的原始存档。”他转向苏霓,“根据档案法,这些已过保密期的行政档案,我们可以依法申请调阅。”

半小时后,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第一个铁柜被撬开。

一股封存了近四十年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牛皮纸袋。

打开第一个纸袋,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里面是数百份针对当年各种民间言论的监控报告、分析材料,甚至还有几份《听见昨天》栏目早期听众座谈会的访谈提纲草案,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引导方向”和“敏感词规避”。

那些看似随性的街头采访,原来背后有如此精密的设计。

赵小芸气得脸色白:“他们……他们怎么能这样!”

苏霓的眼神却越来越冷,她拿起一份报告,纸张边缘已经脆化。

她轻笑一声,那笑声在空旷的地下室里显得格外刺骨:“他们想用沉默筑墙,我们就把墙拆了当砖。”

她环视一周,一字一句地宣布:“这些资料,一份都不许销毁。全部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扫描,并入‘声浪记忆库’,建立一个全新的专题,就叫——‘禁声年代’。”

这个决定传到许文澜耳中时,她沉默了很久。

第二天,她主动找到了苏霓,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请求。

“我想在旧楼的礼堂,录制《我的名字叫赵小雨》的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