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八零直播网 > 第55章 带子在跑风往哪儿吹(第1页)

第55章 带子在跑风往哪儿吹(第1页)

电话挂断的瞬间,震耳欲聋的音乐仿佛才重新灌入苏霓的耳朵。

庆功宴上,香槟杯碰撞的脆响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虚假的繁荣,而她只觉得刺耳。

那句“被纪委的人带走了”像一颗冰冷的子弹,击碎了所有表面的狂欢。

她端着酒杯,面色沉静地穿过人群,走到总制片人许文澜身边,低声说:“许姐,有点紧急情况,需要评审小组碰个头。”

许文澜脸上的笑意凝固了一瞬,但她立刻恢复了职业的从容,点了点头。

十分钟后,一间临时征用的小会议室里,空气压抑得如同凝固的水泥。

除了苏霓和许文澜,还有另外三位评审——一位资深媒体人、一位法学教授和一位社会评论家。

他们都是被许文澜亲自说服,才愿意为这档题材敏感的节目背书的。

“长话短说,”许文澜没有丝毫废话,她将一个u盘插入投影仪,“这是我们剪辑师根据我的要求,剪出的第一版建议稿。大家看一下。”

屏幕亮起,王志远那张布满风霜的脸再次出现。

然而,随着画面的推进,苏霓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我们单位有不成文的规定,领导签字就能报销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开销……”这段被剪掉了。

“……为了赶工期,好几项关键的安全检测数据,都是后来人为篡改补上的……”这段被剪掉了。

“……这座桥的设计寿命是百年,但按照他们那种偷工减料的搞法,二十年都悬……”这段被剪掉了。

足足七段最核心、最致命的证词,被摘除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些情绪化的控诉和无关痛痒的细节。

王志远的故事被肢解成了一个偏执老人的个人恩怨,而非一场系统性的制度悲剧。

更让苏霓感到一阵寒意的是,在片尾,一行小字被突兀地加了上去:“本片内容根据当事人回忆整理,个体记忆可能存在偏差,不代表本台立场。”

“这是什么意思?”法学教授皱起了眉,指着那行字。

“自我保护。”许文澜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原定的二期嘉宾出事了,你们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风声不对。我们不能把整个栏目,甚至整个电视台都搭进去。《破晓者》能播出,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残缺的,也得先让它见到光。”

她环视众人,目光锐利:“这个版本,保留了王志远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也保留了我们节目的批判精神,但剔除了所有可能被定性为‘未经核实的指控’的法律风险。我要求,终版就按这个方向提交。”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资深媒体人低头拨弄着手机,社会评论家眼神闪烁,不敢与任何人对视。

他们都清楚,许文澜说的是“现实”,是“生存法则”。

反对,就意味着站到一股无形但强大的力量的对立面。

苏霓握着水杯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白。

她知道,此刻当场翻脸,毫无意义。

许文澜掌控着播出渠道,硬碰硬的结果只会是节目被彻底枪毙。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许文澜的审视:“许姐,我明白你的顾虑。这个版本确实更安全。但叙事逻辑被切断了,观众可能会看不懂。请再给我一天时间,我亲自来改,保证在您划定的安全框架内,让故事更完整,更有说服力。”

许文澜盯着她看了足足十秒,似乎想从她脸上看出别的意图。

但苏霓的眼神坦然而坚定,只有作为导演的专业和执着。

“好,就一天。”许文澜最终点了头,“明天上午十点,我要看到终版。”

走出会议室,苏霓立刻拐进无人的楼梯间,狂欢的噪音被厚重的防火门隔绝在外。

她颤抖着手拨通了陆承安的电话,电话几乎是秒接。

“是我。”她的声音压抑着巨大的风暴,“我们要做两版——一个给审查看,一个给历史看。”

电话那头的陆承安没有问为什么,只说了一个字:“好。”

那一夜,成了他们团队的不眠之夜。

陆承安的电脑前,代码如瀑布般飞滚动。

他放弃了所有常规的云盘、加密链接,转而设计了一套近乎复古的“非公开传播链”。

“vhs录像带。”他在电话里对团队核心成员解释,“在这个数字痕迹无处遁形的时代,最原始的物理介质,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堡垒。无法远程删除,无法轻易追踪来源。”

他将未经删改的完整版母带,亲自转录到一盒盒vhs录像带上。

每一盒录像带的侧面,都用油性笔写上独一无二的编号。

他翻出过去做独立记者时积累的人脉,联系上了曾宪阳力荐的三家独立书店。

其中一家,名叫“字里行间”,开在大学城最不起眼的角落。

老板娘阿珍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女人,二十年来,她的书店一直是地下诗刊和独立电影的流转地。

陆承安深夜到访,将一个沉重的纸箱放在柜台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珍姐,这是我们节目的完整版。”他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决绝,“这不只是节目,是证据保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