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烽烟是谁 > 第2章 南京中枢初立足1935年江苏南京(第1页)

第2章 南京中枢初立足1935年江苏南京(第1页)

南京的冬天比溪口冷得多,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林文澜裹紧了身上的呢子大衣,站在行营参谋处的走廊里,看着远处总统府的飞檐。三个月前,他还是个在赣南山里追剿红军的排长,现在却成了南昌行营的中尉参谋,跟着委员长来到了南京——这种变化,快得让他自己都有些不真实。

“林参谋,委员长叫你过去。”侍卫长走过来,面无表情地说。

林文澜立刻挺直腰板:“是。”

走进委员长的办公室,蒋介石正坐在办公桌后看文件,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林文澜轻轻带上门,立正站在门口:“委员长,卑职林文澜报道。”

蒋介石抬起头,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最近让你整理的‘剿匪总结’,写得怎么样了?”

“回委员长,已经写好了,请您过目。”林文澜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纸,双手递了过去。

这半个月,他几乎没合过几次眼。总结里不光写了赣南区的剿匪经过,还特意加了“战术改进建议”和“军官训练方案”——前者是他从红军的游击战术里学来的,改头换面变成了国军的“山地搜索战术”;后者则是照搬了委员长在庐山训练团的讲话,再加上自己在补充团的经验,写得既符合委员长的心意,又有实际内容。

蒋介石翻了几页,眉头渐渐舒展开。他最烦的就是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参谋,写的总结全是空话,而林文澜的总结里,不光有数据,还有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乡绅提供情报,缴获红军粮食xx石”“某排采用分进合击战术,击溃红军小股部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东西,看着就心里踏实。

“你在总结里说,要加强基层军官的‘乡土训练’,是什么意思?”蒋介石指着其中一段问。

林文澜连忙站起来回答:“回委员长,卑职觉得,咱们的军官大多是外地人,到了地方上,不熟悉地形,也不了解老百姓的习性,跟乡绅打交道都费劲。要是让他们学一学当地的方言、风俗,再让本地的乡绅给他们讲讲课,就能更快地融入地方,剿匪也能更顺利。比如在浙江,咱们用奉化话跟老百姓说话,他们就觉得亲切,愿意跟咱们说实话;要是到了四川,就得学四川话,不然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蒋介石点点头,心里很是赞同。他一直觉得,国军的最大问题就是“上下脱节”,军官不懂士兵,中央不懂地方。林文澜这个“乡土训练”的想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简单易行,不用花太多钱。

“这个想法很好,你把它细化一下,写成一个具体的方案,交给军政部。”蒋介石放下总结,端起水杯喝了一口,“对了,你家里人还在溪口吗?”

“回委员长,卑职的父母还在溪口开米行,妹妹在县里的女子学校读书。”林文澜没想到委员长会问起他的家人,心里一暖,“上个月卑职给家里寄了钱,让他们别再开米行了,好好在家歇着。”

“不用,让他们接着开。”蒋介石摆了摆手,“溪口是我的家乡,也是你的家乡。让你家里人把米行开好,一是能给乡亲们行方便,二是也能帮你打听打听家乡的消息。你在南京,要是想了解家里的事,也能有个准信。”

“是,卑职明白。”林文澜心里清楚,委员长这是把他当自己人了。让家里人开米行,不光是照顾他的家人,更是让他有个“牵挂”——毕竟,有牵挂的人,才更让人放心。

从委员长办公室出来,林文澜刚走到走廊,就被一个穿着上校军装的人拦住了。“你就是林文澜?”那人上下打量着他,语气带着几分傲慢。

林文澜认出他是军政部的王参谋,听说跟何应钦走得近。他连忙敬礼:“是,卑职林文澜,见过王参谋。”

“听说你写了个‘乡土训练方案’,还得到了委员长的赏识?”王参谋冷笑一声,“年轻人,别以为靠老乡关系就能一步登天。军政部的方案,不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写的。”

林文澜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有人嫉妒他了。他脸上没露声色,依旧笑着说:“王参谋说笑了。卑职就是个新人,写方案也是按照委员长的指示来的,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王参谋多指点。”

“指点谈不上。”王参谋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自己点上,“不过你要记住,在南京,光靠委员长的赏识是不够的。军政部管着全军的编制、训练,要是得罪了我们,你这个参谋,怕是坐不稳。”

说完,王参谋扬长而去。

林文澜站在原地,脸色渐渐冷了下来。他知道,南京不比南昌,这里的水更深。委员长的赏识是靠山,但也会引来别人的嫉妒。要是处理不好,别说往上爬,能不能保住现在的位置都难说。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dududu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