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父债子偿在法律上 > 资本的抉择(第1页)

资本的抉择(第1页)

资本的抉择

“济世堂”品鉴会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资本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也扩散到了陆知行所在的领域,但这涟漪之下,潜藏着能将“济世堂”这艘刚刚修复的小船直接掀翻的巨浪。

他坐在康达集团总部高层的办公室里,面前并排开着两份文件。一份是他主导撰写的关于“济世堂”的积极评估报告,建议追加投资。另一份,则是集团战略投资部刚下发的,关于啓动对“健元生物”并购尽职调查的“重点项目更新”邮件。

“健元生物”,这家主打“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的明星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风光无两。但陆知行掌握的内部信息远不止于此。尽职调查的初步资料显示,“健元生物”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正在快速布局“现代草本萃取”领域,其首个对标传统中药养生的子品牌“元草本”已进入産品测试阶段,宣传口径直指“用科技颠覆传统养生效率”。更让他心头一沉的是,资料中提到,“健元”已与国内几家大型GAP(中药材生産质量管理规范)基地签订了排他性供应协议——这几乎是掐住了像“济世堂”这样依赖道地药材的传统企业的咽喉。

然而,真正让他感到脊背发凉的,是邮件末尾附带的“潜在协同效应分析”中的一条:“目标公司(健元生物)与集团现有‘国潮健康’赛道投资组合(特指‘济世堂’)存在潜在业务重叠。尽调过程中需重点评估:1。整合‘济世堂’现有线下渠道资源,为‘元草本’快速铺货的可能性与价值;2。‘济世堂’核心産品配方丶原料成本及供应链数据,对‘元草本’産品定位与定价的参考价值。”

这意味着,如果他接手“健元”项目,他将不得不亲自去评估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丶甚至可能是榨取“济世堂”的价值,去哺育这个未来的直接竞争对手。这不再是旁观一场商业竞争,而是亲手操刀,决定是将“济世堂”作为养分献祭,还是为其保留一线生机。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他的直属上司,投资部总经理梁永锋走了进来。

“知行,看到邮件了吧?”梁总在他对面坐下,语气直接,“‘健元生物’这个案子,董事会很重视,点名要你牵头尽调团队。这可是个露脸的好机会,做好了,年底晋升合夥人的筹码就更足了。”

陆知行沉吟片刻,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梁总,‘健元’的案子我明白其重要性。关于‘济世堂’的後续,我们是否可以明确一个独立的投後团队,确保资源不被过度挤占?或者,在‘健元’的尽调中,对涉及‘济世堂’核心数据的部分,设立一定的防火墙……”

梁永锋直接摆手打断了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务实:“知行,我知道你在想什麽。但集团要的是‘健元’这个项目价值最大化,所谓的‘防火墙’只会增加内耗,降低效率。要麽,你全身心投入‘健元’,把它做成今年的标杆案例;要麽,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来主导这个案子,而你和你看好的‘济世堂’,能分到的资源和关注度都会大打折扣。没有中间路线,这就是游戏的规则。”

陆知行的心沉了下去。梁总的话封死了所有试图两全的路径,将他逼到了必须二选一的墙角。

梁总离开後,陆知行靠在椅背上,陷入更深的挣扎。他并非没有考虑过各种迂回策略,但梁总的明确态度意味着,在集团当前全力押注“健元”的态势下,任何对“济世堂”的倾斜都会被视为不专业甚至不忠诚。

这时,他手下那位同样关注消费赛道的资深分析师敲门进来送资料,瞥见他屏幕上并排的两个项目,忍不住多了一句嘴:“陆总,其实我觉得‘济世堂’挺可惜的。我们刚做完的细分市场研究显示,追求‘真实丶自然丶有故事’的健康消费群体增速,已经超过了追求‘黑科技’的群体。‘济世堂’的品牌底蕴和它这次展现的韧性,在这个赛道里是稀缺资源。我听说……战略部的李副总私下也表达过对这类‘慢公司’长期价值的兴趣。如果我们能用‘耐心资本’的思路去培育,它未必不能成为一个高溢价的标杆案例,这本身也是对冲‘健元’这类技术风险的一种方式。”

这番话,像在密不透风的墙上凿开了一丝微光。它表明,在冰冷的资本逻辑内部,并非只有一种声音,至少“济世堂”的独特价值在理性层面也能找到支持和论据,并非全凭他个人的情感偏好。

他的手机屏幕亮起,是林薇发来的信息,没有谈公事,只是一张照片——陈伯和林国栋在车间里,对着一个老药方册子讨论得热火朝天,阳光下,两位老人的侧影专注而平和。照片下面,林薇只附了一行字:“根,正在发芽。”

他盯着照片里那本布满岁月痕迹的药方册子,心脏像是被什麽东西轻轻攥了一下。这缓慢丶专注丶近乎执拗的“扎根”,与即将由资本驱动的丶对它的精准解剖与利用,形成了最尖锐的对比。一边是他欣赏并相信的长期价值与人性坚守,另一边是赤裸裸的资本效率丶职业晋升阶梯,以及……可能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一丝回忆浮现:刚入行时,他曾力排衆议投资了一个人文气息浓厚但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的文创项目。项目最终证明了其独特价值,但那过于漫长的孵化周期,却让他错过了当年的关键晋升。那份因坚持“小而美”而付出的代价,此刻与眼前更严峻的选择微妙重叠。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繁华而冰冷的城市森林。这一次的抉择,残酷而清晰。是遵循资本的理性,投身于那场可能由自己亲手执行的丶对“新芽”的收割?还是听从内心那点不合时宜的“情怀”与分析师提供的理性依据,押注那条更艰难丶更孤独,却或许能守护住些什麽的道路?

窗外的天空,不知何时积聚起了乌云,一场关乎信念丶职业与道德的现实暴风雨,正在他心中倾盆而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