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色微明。何志远在侍从武官的引导下,快步穿过戒备森严的廊道,来到蒋介石的书房外。昨夜收到的绝密情报,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书房内,蒋介石身着深色长衫,背对着门口,正凝视着墙上巨大的中国地图。何应钦与陈诚早已在座,面色凝重。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委座,何部长,陈次长。"何志远立正敬礼。
蒋介石缓缓转身,目光锐利如鹰:"志远,你送来的情报,核实了吗?"
"尚未完全核实,但来源可靠度极高。"何志远沉声道,"情报显示,日军十号作战计划投入兵力远我们预期,且攻击时间可能提前至九月下旬。"
陈诚猛地站起身,指着地图上的上海:"若真如此,我军部署时间不足三周!现有防线远远不够!"
何应钦眉头紧锁:"最麻烦的是,日军若同时从华北、上海两个方向动总攻,我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志远,你的八十八军能否在稳住永定河防线的同时,抽调一部驰援淞沪?"
何志远走到地图前,手指在永定河与上海之间划动:"永定河防线经过连日激战,已基本稳固,但日军第五师团主力犹在,压力依然巨大。若抽调过多兵力,恐防线有失。但淞沪事关国际观瞻,不容有失。"
他沉吟片刻,提出一个大胆方案:"我建议,八十八军不整体南调,但可抽调精锐骨干——以两个步兵旅、一个加强装甲团和一个重炮团为基干,配属工兵、通讯等技术兵种,组成一个加强战斗群,秘密南下。该战斗群不直接参与一线防御,而是作为战区总预备队和突击力量,用于关键区域的反击和应急支援。"
蒋介石目光闪动:"这个方案可行。但永定河防线,你有多大把握?"
"只要补给充足,我有信心再坚守一个月以上。"何志远语气坚定,"但需要军政部优先保障弹药,特别是重炮炮弹和反坦克武器的供应。"
"这个我来协调。"何应钦立即表态,"我会亲自督促兵工署和后勤部门,优先保障八十八军的需求。"
"好!"蒋介石终于拍板,"就按志远的方案办。加强战斗群立即组建,秘密开赴苏州待命。此事高度机密,仅限于今日在场四人知晓!"
上午九点,军政部紧急作战会议。
大会议室内将星云集,气氛比昨日更加紧张。何应钦通报了最新敌情后,会场一片哗然。
"日军真要两面开战?他们哪来这么多兵力?"一位资深将领质疑道。
"海军陆战队加上可能增援的陆军师团,二十万兵力并非不可能。"张治中忧心忡忡,"我最担心的是日军舰炮,射程覆盖整个上海市区啊!"
海军部长陈绍宽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若开战,我海军舰艇是否应该主动出击,争取在长江口与敌决战?"
"不可!"陈诚立即反对,"敌我实力悬殊,主动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应当保存实力,配合要塞进行防御作战。"
何志远在言中再次强调了他的"纵深防御、巷战歼敌"构想,并详细阐述了新式巷战战术的细节:"我军应当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依托建筑物构成无数个小型防御枢纽。同时组建大量狙击小组和爆破小组,专门猎杀日军军官和摧毁其重武器。"
他的提议引了激烈讨论。保守派认为这种战术过于冒险,容易导致部队失控。少壮派军官则跃跃欲试,认为这是以弱胜强的有效战法。
会议持续到中午,最终定下基调:加快部队调动和工事修筑,重点加强吴淞、江阴要塞的防御,同时开始制定详细的市民疏散计划。
下午两点,何志远与德国顾问法肯豪森进行了一场秘密会谈。
在德国大使馆的密室内,法肯豪森直言不讳:"何将军,柏林的态度十分微妙。日方施加了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停止对华军事援助。尽管我个人十分同情贵国的处境,但作为顾问,我必须遵守柏林的决定。"
何志远心中冷笑,表面不动声色:"顾问阁下,中国有句古话:唇亡齿寒。日本在远东的野心绝不会止于中国。若中国战败,德国在远东的利益将直面日本的威胁。"
法肯豪森叹了口气:"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但政治决策往往不遵循军事逻辑。"他压低声音,"不过,一些非官方的技术交流或许还能继续。例如,关于城市防御工事的构筑技术,以及某些不在官方清单上的装备图纸。"
何志远立即明白这是法肯豪森个人能提供的最大帮助:"感谢顾问阁下的支持。这些技术对我们至关重要。"
下午四点,何志远应邀来到苏联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