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木耳肥厚黑亮,她仔细采摘晾晒;新下的豆子磨浆点卤,做成方方正正的豆干,咸香扎实;
春天鲜嫩的蕨菜,焯水后晒成黑褐色的干菜,能存好久;还有打下来的核桃野枣,她都拿糖或是拿粮淘换了。
她攒了又攒,凑了满满一大包,寄回了马家集。
东西不算金贵,却是她目前能拿出的、最实在的心意。
附近山上的出产远比她想象的多。
她把积攒的山货仔细分拣,匀成了三份。一份寄往长安,给干爸干妈。
两位老人把她当亲闺女疼,她总想着回报些什么。
一份寄往西南,给二哥赵向北。除了他心心念念的川芎,她还塞了些自己晒的香菇、笋干,以及好不容易换到的本地特产。
二哥回寄的包裹里,除了药材,竟还有地道的川省米线和辣酱,那浓烈的麻辣鲜香,让她仿佛看到了二哥粗犷下的细心。
这些跨越山水的包裹,里面装的不只是物品,更是沉甸甸的、双向奔赴的牵挂。
在这个物资紧俏的年月,每一份都显得格外珍贵。
沈令宁无比珍惜这份半路得来的亲情,也用心经营着,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予同样真诚的回报。
送货的大卡车的动静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塘,惊得家属院的人都出来看。
左邻右舍的家属们纷纷从屋里探出头,或干脆围拢过来,眼睛里充满了惊奇、羡慕,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此阵仗的配送,太过罕见。
沈令宁和周卫国刚从屋里出来,看到这么大的阵仗也讶然。
周卫国上前一步,接过签收单,目光扫过发货单位栏——某军区后勤部特供处,理由一栏则写着“妇联慰问模范军属物资”。
他的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
沈令宁心里却瞬间明了。这定然是干妈王秀兰的手笔。
她之前确实收到过来信,说寄了些东西,却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如此大的规模。
这份关爱沉甸甸的,却也来得……有些不是时候。
她想起刚才和周卫国正在讨论的那位即将到来的、作风严厉的省里姜主任。
战士们开始撬开木箱。随着箱板打开,周围响起一片抑制不住的吸气声。
一箱是码放整齐的各类罐头:午餐肉、红烧肉、水果罐头,铁皮外壳在阳光下反着光;一箱是高级布料和毛线,颜色鲜亮,质地厚实;
一箱是奶粉、麦乳精、大白兔奶糖,甚至还有几条市面上罕见的“大前门”香烟;
还有一箱则是干货海产:淡菜、虾米、紫菜,散发着淡淡的咸腥味。
这些物资,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营职干部家庭、甚至整个松涛沟基地家属院的常规供应标准。
那奶粉和麦乳精的甜香、罐头的油腥味、新布料的棉浆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富裕”的味道,刺激着每一个围观者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