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最新章节更新时间 >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1页)

第175章 从古至今(第1页)

林墨在木工技艺突进的同时他在虚实建造场中的模拟建设却凸显了不少的问题。

以往制作古建模型或高精度木模,林墨凭借的是对木材物性的极致掌握和对手上力道的精微控制,更多依赖于自己的直觉与师父与传承之径中学到的知识和经营。

但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涉及的材料更为多样(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玻璃幕墙等),力学体系更为复杂,施工环节环环相扣,统筹管理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虽然课本上学习了不少,单一的理论课本上都学过,但是运用的时候难免手忙脚乱。

就在他模拟建造一栋他设想中的十二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时,问题接踵而至。

他现自己对混凝土在不同龄期的强度变化、浇筑的工艺控制、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计算、不同专业工种的交叉作业协调……这些系统性的知识和宏观掌控能力,远不如他对榫卯节点或木构件加工那般得心应手。

一次虚拟施工中,因对混凝土养护时间预估不足,导致提前拆模后楼板出现裂缝;

另一次,则因设想的塔吊布局不合理,影响了关键构件的吊装效率,延误了预计工期……这些问题在【虚实建造场】中虽可随时推倒重来,却清晰地映照出他在现代建筑项目统筹上的短板。

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习惯了在一片空地上建造木制房子匠人,骤然面对需要规划整支舰队航线的挑战。技艺的精深,在此刻似乎遇到了无形的壁垒。

他知道,这不是靠埋头苦练手艺就能突破的,需要的是更宏大的视野、更系统的工程思维和更丰富的“实战”经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墨带着一个精心准备的木匣,再次叩响了梁先生家的门。

林女士亲切地将他迎进客厅。梁先生正靠在窗边的躺椅上阅读文献,见林墨到来,放下手中的资料,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林墨来了,坐。看你气色沉静,眉宇间却似有凝滞之色,可是在学问或技艺上遇到了关隘?”

林墨心中叹服,将手中的木匣呈上:“先生目光如炬。学生近日确有些困惑,特来向先生请教。这是一点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梁先生饶有兴致地打开木匣。里面并非什么贵重之物,而是一个结构极其精巧、比拇指指甲盖略大的微型榫卯模型。

它非古非今,形态流畅而奇异,几个微型构件通过一种前所未见的复合榫卯方式咬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仿佛蕴藏着某种独特的力学美感与空间逻辑。

“哦?”梁先生小心翼翼地拈起这个微缩模型,凑到眼前仔细端详,眼中渐渐露出惊讶与赞赏的神色,“这榫卯结构,看似与传统一脉相承,实则内藏机枢,逻辑自成一体,尤其这几个转承启合的节点处理,竟暗合了某些现代空间结构的理念……林墨,这是你自行构思的?”

“先生谬赞了。”林墨谦逊道,“学生只是凭感觉将其复现出来。它提醒学生,万物结构,无论大小古今,其‘理’或有相通之处。”

他顿了顿,顺势引出自己的困惑:“学生近来在学习的时候,尝试模拟构建一些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却感觉进展迟缓,远不如钻研木作技艺时那般顺畅。仿佛……技艺愈精,反而在某些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上受到了束缚。”

梁先生轻轻放下那枚精巧的榫卯看向林墨。

“林墨啊,”先生的声音温和而富有力量。

他缓缓起身,走到书桌旁,铺开一张宣纸,用钢笔随手画了一个小小的、结构精密的榫卯节点,又在旁边画了一座巍峨高楼的简笔轮廓。

“传统木作,尤其你通过微缩模型学习的古建,追求的是‘尽精微’。”他指着那个榫卯节点,“你将心神、技艺凝聚于方寸之间,人与材料直接对话,心念所至,刀笔随之,可谓‘入乎其内’。”

笔锋一转,指向那座高楼。“而现代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讲究的是‘致广大’。它需要你将视野提升到云端,俯瞰全局”。

“你不仅要懂结构、懂材料,更要懂环境、懂流程、懂协作、懂经济。它要求的是‘出乎其外’的统筹之力,是将无数‘精微’整合成一个稳固、高效、和谐整体的智慧。”

“你感觉进展慢,并非能力不济,而是从‘尽精微’到‘致广大’的关键蜕变期。”梁先生的目光充满期许。

“你的木工根基,尤其是对结构、对材料、对‘理’的深刻理解,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是你构建万丈高楼的‘基石’与‘锚点’。但切不可被基石所困,要学会站在基石之上,仰望并规划整个天空。”

他拿起那枚微型榫卯,又指了指纸上的高楼:“你看,这小小的榫卯,其内部力的传递、构件的平衡,与一座高楼中荷载的路径、结构的稳定,在‘理’上是否隐隐相通?”

“你需做的,便是将你在微观世界中领悟的‘结构之理’、‘平衡之道’,提炼、升华,应用到宏观的构建之中。同时,更要主动去学习、去吸收那些你尚且陌生的,关于现代施工组织、项目管理、新材料应用的系统知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生一番话让他他明白了不是技艺无用,而是需要转换视角,将技艺内化的“理”与外部系统的“法”相结合。

“多谢先生指点!”林墨起身,郑重行礼,眼中重现清明与坚定,“学生明白了。是学生此前过于沉溺‘技’与‘微’,未能及时将视野提升至‘道’与‘广’。今后定当在深耕技艺之‘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代工程体系知识的学习与融汇。”

梁先生欣慰地点点头:“善。你有此悟性,假以时日,必能在现代营造领域开辟出新天地。若有心得,随时可来与我探讨。”

“先生教诲,学生茅塞顿开。”林墨心悦诚服,深深一揖,“只是……学生虽明其理,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去系统构建这‘致广大’的视野。现代建筑涉及环节众多,学生恐管中窥豹,不得要领。”

梁思成先生微微颔,对林墨能立刻抓住关键颇为赞许。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缓声道:“理论课程与实践观察固然重要,但若要快把握全局,莫过于直接研读一座建筑完整的‘生平记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