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生之大唐中兴 > 第101章 血火涅盘砥柱承重(第1页)

第101章 血火涅盘砥柱承重(第1页)

范阳城的硝烟,并未随着史思明的被擒而立刻散去。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焦糊气味,残破的城垣、坍塌的望楼、散落各处的旌旗与兵刃,无声地诉说着昨日那场决战的惨烈。西门洞开,原本高悬的“大圣燕京”旗帜已被践踏在泥泞中,取而代之的是一面虽沾染血污、却依旧猎猎作响的唐字大纛。

杜丰立于西门敌楼废墟之上,身姿挺拔如松,玄甲上的暗红血迹早已凝固,更添几分沙场宿将的沉凝。他目光沉静,缓缓扫过满目疮痍的城池,扫过正在清理战场、收拢俘虏的唐军将士,扫过那些从藏身之处颤巍巍探出头来、眼神中混杂着恐惧与期盼的范阳百姓。

胜利的狂喜并未在他脸上停留太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几乎凝成实质的凝重。

“大帅,”赵铁柱大步走来,陌刀拄地,甲叶铿锵,他脸上带着激战后的疲惫,更有一股扬眉吐气的亢奋,“城内残余叛军已基本肃清,各营正在统计战果、清点伤亡。史思明老贼已被单独关押,严加看管!”

杜丰微微颔,声音略显沙哑:“我军伤亡如何?尤其是陌刀都。”

赵铁柱亢奋的神色顿时一黯,沉痛道:“陌刀队……伤亡近七成,都头王虎……身中十七箭,力战殉国。”他顿了顿,继续汇报,“张顺的‘跳荡营’在狼山隘口折损也不小,具体数字还在统计。各军加起来,此战……可谓惨胜。”

杜丰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带着焦臭的空气。王虎,那个憨厚勇猛的关中汉子,每次操演都冲在最前……一幕幕画面在他脑中闪过。战争,从未有真正的完胜。每一场胜利的基石,都是由无数忠勇将士的热血与生命铸就。

“厚葬所有阵亡将士,立碑记名,抚恤加倍,务必落实到每家每户。”杜丰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王虎等有功将士,单独列表,我亲自向朝廷为其请功,荫及子孙。”

“是!”赵铁柱肃然抱拳。

“降卒呢?”杜丰又问。

“初步清点,约有四万余众,如何处置,请大帅示下。”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安史叛军骨干多为胡汉杂糅,其中不乏桀骜不驯、反复无常之辈。全部坑杀,有伤天和,更失民心;尽数释放,恐遗后患;收编入伍,则需慎之又慎,恐生内乱。

杜丰沉吟片刻,道:“传令:第一,伤者,无论敌我,一律救治。第二,严加看管,但不得随意虐杀。第三,仔细甄别,将原范阳、平卢等地的老卒与史思明嫡系、以及近年来裹挟的壮丁分开。具体处置方案,待我与郭令公商议,并上报朝廷后再定。”

他此举,既显仁恕,又不失谨慎。既要稳定局势,又要为后续的河北道治理打下基础。范阳,作为叛军老巢,其民心思安,亦思唐,但多年的割据,也使得此地情况异常复杂。

“末将明白!”赵铁柱领命,又道,“大帅,郭令公已派人来请,商议善后及军报事宜。”

杜丰点头:“我即刻便去。铁柱,你亲自带一队亲兵,再仔细搜查史思明的府邸、帅帐,所有文书、信函,片纸不留,全部封存送来。特别是与黠戛斯、契丹、奚人等外藩往来信件,务必找到!”

他心中始终记挂着凌素雪用命换回的情报,史思明勾结外敌的证据必须坐实,这不仅关乎此战正义性的定论,更关乎未来边境安定。

“喏!”赵铁柱深知此事重大,立刻转身去办。

杜丰走下敌楼,亲卫牵来战马。他翻身上马,在亲卫簇拥下,向着城中临时清理出的帅府行去。沿途,可见唐军士卒正在有组织地扑灭余火、搬运尸体、维持秩序,也有军中文吏在街头张贴安民告示,宣讲朝廷仁德、王师纪律。混乱正在被迅遏制,秩序在血与火之后艰难地重建。

看到杜丰经过,无论是士兵还是侥幸得生的百姓,纷纷投来敬畏的目光。士兵们是狂热的崇拜,百姓的眼神则复杂得多,有感激,有畏惧,也有深深的迷茫。

杜丰心中暗叹:“破城易,收心难。这范阳,这河北,乃至这满目疮痍的大唐,重建之路,才刚刚开始。”

---

临时帅府设在原范阳节度使衙署的正堂,虽经清理,仍能看出昨日激战的痕迹,廊柱上刀剑创痕宛然,地砖缝隙犹存暗红。

杜丰步入堂内,郭子仪已在此等候。这位功勋卓着的老将,虽鬓角霜色更重,但精神矍铄,眼神温润中透着睿智。见杜丰进来,他微笑着起身相迎:“杜帅辛苦了!范阳一役,砥柱擎天,逆成擒,此乃不世之功啊!”

杜丰连忙快走几步,执晚辈礼:“郭令公谬赞,此战全赖将士用命,陛下洪福,亦赖令公稳坐中军,运筹帷幄,丰不敢居功。”姿态放得极低,充分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

两人分宾主落座,亲卫奉上茶水。

郭子仪感慨道:“自天宝丧乱,胡尘蔽天,至今已近八载。多少忠良殉国,多少百姓流离……今日终见逆巢倾覆,史贼授,老夫便是此刻闭眼,亦可见九泉之下诸多故人了。”言语之中,充满了唏嘘与欣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杜丰肃然道:“令公言重了。大局虽定,然百废待兴。河北之地,久罹战火,人心浮动;朝堂之上,恐亦有不同声音。后续诸多事宜,还需令公这等柱石之臣,鼎力扶持。”

他这话既是真心实意,也是表明态度——他杜丰虽有平定功,但绝不会独断专行,依旧尊重郭子仪等元老重臣的地位和意见。

郭子仪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自然听懂了杜丰的弦外之音。此子年纪轻轻,立下如此泼天功劳,却能不骄不躁,思虑深远,顾全大局,实属难得。

“杜帅所言极是。”郭子仪点头,“当务之急,一是稳定范阳及河北局势,妥善处置降卒,安抚百姓,恢复秩序。二是即刻以六百里加急,向扶风行在报捷,并请示陛下,如何处置史思明,以及后续军政安排。三是……议定北伐诸军下一步动向,是继续清剿残敌,还是……”

两人随即就具体事务深入商讨起来。在降卒处置上,杜丰将先前对赵铁柱所言的想法提出,郭子仪深表赞同,并补充了一些甄别细节。在报捷文书上,两人一致认为应由杜丰主笔,郭子仪联署,详细陈述战况,并为各部有功将士请功,特别强调了陌刀都、跳荡营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在提及凌素雪及其“察事司”于燕山断盟之功时,杜丰言语恳切,郭子仪亦动容,同意在奏报中为其请功。

“至于史思明,”杜丰眼中寒光一闪,“此獠罪孽滔天,勾结外寇,裂土卖国,不容赦免。依我之见,当槛送京师,明正典刑,以告慰天下,震慑不臣!”

“正当如此!”郭子仪抚掌赞同。

就在两人商议渐入尾声时,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甲胄摩擦声。一名风尘仆仆、身着“察事司”特有暗色服饰的探子,在赵铁柱的引领下,直接闯入堂内,也顾不得礼节,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和难以抑制的颤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