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金戈什么作用 > 第44章 白登之围七日困(第2页)

第44章 白登之围七日困(第2页)

士兵离开后,阏氏立刻找到冒顿,此时冒顿正在萨满台旁查看阵法。“单于,我们为何还不攻城?”阏氏故作关切地问道,“汉军被困多日,早已不堪一击。”冒顿摇头:“白登山易守难攻,强行攻城伤亡太大,不如困死他们。”

阏氏依偎在冒顿怀里,柔声说:“单于,臣妾听说汉帝要献一位身负祖巫血脉的美女给您?”冒顿一愣:“哦?有这等事?”阏氏趁机说道:“是啊,那女子美貌无比,还会汉人的秘术。臣妾担心……她会用妖术迷惑单于,对匈奴不利。而且,汉军主力虽被缠住,但迟早会来救援,我们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退回草原,等养精蓄锐后再南下。”

冒顿沉吟片刻。他确实对祖巫血脉的女子感兴趣,但阏氏的话也有道理——汉军主力未灭,久围白登山确实风险不小。而且,萨满巫师禀报说阵法的煞气消耗巨大,狼居胥灵脉的灵力有些跟不上了。“好吧,”冒顿最终点头,“明日放汉军一条生路,但要他们留下所有粮草和战马。”

解围脱身:屈辱的和平与归途的反思

次日清晨,匈奴的萨满大阵突然减弱,煞气如退潮般消散。刘邦站在山巅,看到山下的匈奴骑兵打开了一个缺口,心中又惊又喜。“是陈平的计策成功了!”樊哙兴奋地喊道。刘邦却不敢大意,命人观察了半个时辰,确认匈奴没有埋伏后,才下令“全军突围”。

突围的过程异常艰难。汉军士兵早已虚弱不堪,不少人需要互相搀扶才能行走。匈奴骑兵虽然没有追击,却在缺口两侧列阵,用嘲讽的目光看着狼狈的汉军,有人还向他们投掷石块和污物。刘邦强忍着屈辱,率领士兵从缺口穿过,身后是白登山上传来的匈奴欢呼,那声音像鞭子一样抽在他的心上。

走出匈奴的包围圈后,汉军与后续赶来的主力汇合。刘邦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清点人数,结果让他心痛不已——三万先锋部队只剩下不到八千,粮草、战马、兵器损失殆尽,随军的百名炼气士更是死伤过半。樊哙建议:“陛下,我们可以趁机反击,匈奴刚刚撤阵,灵力消耗巨大,正是偷袭的好时机。”

刘邦摇头拒绝。他看着士兵们疲惫的脸庞和眼中的恐惧,知道此时再战只会自取灭亡。“传令下去,全军撤退,返回晋阳。”他的声音沙哑而沉重,“白登山之围,是朕的错,朕不该轻敌冒进。”

归途的路上,刘邦很少说话,常常独自坐在马车里沉思。陈平、樊哙等人知道他心情愧疚,也不敢过多打扰。直到抵达晋阳,刘邦才召集众将议事,他先向樊哙、陈平道歉:“之前是朕固执己见,不听你们的劝谏,才导致如此惨败,你们有功无过,朕要重赏你们。”

随后,刘邦反思道:“匈奴并非蛮夷,他们有阵法、有灵脉、有勇有谋,冒顿更是枭雄之才。我大汉刚刚建立,国力尚未恢复,想要彻底击败匈奴,并非一日之功。”这番话让众将陷入沉思,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草原民族并非可以随意征服的蛮夷,而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对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邦特意召见了幸存的炼气士李信,询问对付萨满大阵的方法。李信回答:“匈奴的阵法依托狼居胥灵脉,若要破阵,需从灵脉入手。但狼居胥山远在草原腹地,我军难以抵达。短期之内,汉军很难在灵脉术法上压制匈奴。”刘邦闻言,心中更加沉重,他知道,与匈奴的战争恐怕将是一场持久战。

白登之围的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吕后虽然心中不满刘邦的轻敌,却也知道此时不是追责的时候,她下令“打开国库,调拨粮草、物资支援前线”,并“召集全国炼气士前往长安,研究破匈奴阵法之法”。长安城内的百姓则忧心忡忡,担心匈奴会趁机南下,一时间,“如何抵御匈奴”成了举国关注的话题。

伏笔暗藏:和亲的前奏与文化的暗流

刘邦在晋阳休整期间,开始思考与匈奴的长期策略。武力征服显然不现实,汉军主力虽有三十二万,但要深入草原作战,补给困难,且难以应对匈奴的骑兵和阵法。“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他在军帐中对着舆图叹气,目光扫过草原与中原的边境线,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

此时,一个名叫娄敬的戍卒求见。娄敬原本是齐地儒生,因戍边路过晋阳,听闻刘邦被困白登山,特意前来献策。刘邦见他衣衫朴素,本不想见,但陈平劝道:“陛下,此人敢在此时求见,必有过人之处,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娄敬在刘邦面前侃侃而谈:“陛下,匈奴强盛,冒顿勇猛,短期内难以用武力征服。但匈奴虽强,却缺乏礼乐教化,制度简陋。臣以为,可派宗室女嫁于冒顿,结为昆弟,赠送中原的礼器、书籍,让他们接触中原文化。久而久之,匈奴必受我大汉教化,到那时,不用武力也能让他们臣服。”

刘邦心中一动。娄敬的话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用女子和财物换取和平,虽然屈辱,却能为大汉争取恢复国力的时间。“你说的宗室女,是真公主还是……”刘邦问道。娄敬答道:“不必真公主,选一宗室女子,封为公主即可。关键是陪嫁的物品,不仅要金银珠宝,更要送《诗》《书》《礼》《乐》和秦代的律法典籍,让匈奴贵族学习中原制度。”

刘邦沉吟片刻,没有立刻答应,却将娄敬的建议记在心里。他意识到,白登之围暴露的不仅是汉军战力的不足,更是文化影响力的缺失。匈奴能依托狼居胥灵脉布下萨满大阵,靠的是草原的萨满文化;大汉要长久立足,也需用中原文化影响周边,包括草原。

从白登突围时,刘邦特意让士兵带回了一些匈奴的物品:萨满巫师的符咒、匈奴骑兵的符甲碎片和一块从萨满大阵中捡到的“噬灵骨”。他将这些物品交给长安的炼气士和学者,“研究匈奴的灵脉术法和文化习俗,找出应对之策”。学者们现,匈奴的符咒虽然简陋,却蕴含着与中原不同的灵脉运用思路,或许能为大汉的术法提供借鉴。

与此同时,冒顿单于在撤军后也在反思。白登之围虽未歼灭汉军主力,却让他看清了汉朝的虚实——汉军步兵虽强,却缺乏骑兵机动性;汉军的术法虽精妙,却在草原灵脉环境中难以施展。但他也对汉军的坚韧和中原的富庶印象深刻,尤其是陈平献上的那幅美女图和珠宝,让他对中原的珍宝和美女更加渴望。

“汉地果然富庶,若能长期从中原获取物资,匈奴必能更加强盛。”冒顿对萨满大巫师说。大巫师建议:“单于,汉军虽败,但实力仍在。不如与汉朝定下盟约,让他们定期送来财物和美女,这样既能壮大我匈奴,又能让汉朝放松警惕。”冒顿点头同意,开始准备派使者前往长安“议和”。

刘邦在晋阳接到了冒顿遣使议和的消息,他知道,娄敬的机会来了。白登之围的屈辱将化作和亲的契机,一场以文化和亲情为纽带的和平,即将在大汉与匈奴之间展开。而那些即将随着和亲队伍前往草原的《秦法》简牍和中原典籍,将在不久的将来,悄然改变草原的灵脉分配和权力格局,为汉匈关系埋下更深的伏笔。

尾声:白登的余响与和平的曙光

白登之围的余波在汉朝内部持续酵。刘邦返回长安后,下了一道罪己诏,承认自己“轻敌冒进,致将士受困,百姓担忧”,并下令“减免晋阳周边三年赋税,抚恤阵亡将士家属”。这道罪己诏虽然未能改变白登之围的结局,却赢得了民心,让百姓看到了帝王的担当。

汉军开始进行改革。刘邦采纳樊哙的建议,“组建精锐骑兵部队”,选拔熟悉马术的士兵,从匈奴和西域购买良马,聘请匈奴降卒担任教官;同时,他加大了对炼气士的培养力度,在长安设立“灵脉学院”,召集天下修士研究灵脉术法,尤其是应对煞气和隔绝阵法的方法。

匈奴方面,冒顿单于虽然撤军,却没有放弃南下的野心。他利用从白登之围中缴获的汉军物资和从汉朝“议和”中得到的财物,进一步壮大实力。萨满巫师们则根据从汉军俘虏口中得到的信息,改良萨满大阵,使其不仅能隔绝灵气,还能短暂吸收对方的术法灵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文化的交流已悄然开始。一些匈奴贵族通过与汉军俘虏的接触,对中原的丝绸、瓷器和文字产生了兴趣。冒顿单于虽然对中原文化保持警惕,却也没有禁止贵族学习汉字和中原习俗,他甚至命人将汉朝送来的书籍翻译成匈奴文字,供贵族子弟阅读。

刘邦在长安宫中,看着娄敬呈上的和亲方案,方案中详细列出了陪嫁的物品,除了金银珠宝、丝绸布匹,还有《秦法》简牍、《神农本草经》和一些基础的农具图纸。“这些东西,真的能改变匈奴吗?”他问娄敬。娄敬答道:“陛下,文化如滴水穿石,看似微弱,却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民族。匈奴没有完善的律法,《秦法》能帮他们建立秩序;他们不懂农耕,农具图纸能让他们学会种植,减少对劫掠的依赖。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向往中原的生活。”

刘邦最终批准了和亲方案。他选定一名宗室女子,封为“公主”,准备嫁妆,择日启程。出前,他召见了送亲的使者,叮嘱道:“到了匈奴,不仅要送财物,更要让他们看到大汉的文化和礼仪。告诉冒顿,只要他遵守盟约,大汉会定期送去物资;但若他背盟南下,大汉必将倾国之力反击。”

白登山的寒风早已散去,但那场七日之困的记忆却深深烙印在汉匈双方的心中。刘邦从自负的帝王变得更加务实,认识到和平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冒顿单于则从单纯的武力征服转向“以战促和”,试图通过盟约获取中原物资。而即将踏上和亲之路的宗室女和她携带的《秦法》简牍,将在草原上掀起一场无声的变革,为汉匈之间的和平与冲突埋下新的伏笔。

喜欢金戈玄秦请大家收藏:dududu金戈玄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