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金戈什么作用 > 第47章 周勃安刘诛诸吕(第2页)

第47章 周勃安刘诛诸吕(第2页)

清理过程中,修士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被解救的炼气士们不仅协助破除阵法,还运用“灵脉罗盘”检测官员府邸,凡现与吕氏勾结的“煞气标记”,立刻上报查办。他们还研出“测谎符”,让受审的吕氏余党无法隐瞒,加了案件审理。民间修士也自参与维稳,在街头巷尾布设“安灵符”,安抚受惊百姓,长安的灵脉在多方努力下渐渐恢复平稳。

百姓的反应最能体现人心向背。政变后的第三日,西市重新开放,商贩们自挂出“汉祚永固”的幡旗;城郊的灵田主们带着新收的灵谷慰问北军,感谢他们“清君侧,安天下”;甚至有匈奴使者悄悄来访,表达“愿与汉复和亲”的意愿——诸吕乱政时中断的汉匈关系,已出现修复的曙光。

周勃在北军大营宴请功臣,看着帐内举杯欢庆的将士与修士,却眉头微蹙:“诸吕虽除,天下未定,民生凋敝,灵脉紊乱,如何安定江山,才是重中之重。”陈平举杯回应:“将军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择立贤君,推行新政,让百姓休养生息。”两人相视一笑,杯中酒倒映着窗外的月光,也映照着汉朝的新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迎立刘恒:代王入京与宗室的抉择

择立新君的讨论在朝堂上引激烈争论。齐王刘襄率先起兵,功劳最大,其亲信主张“立齐王以安天下”;但多数大臣认为刘襄“刚愎好杀”,其弟朱虚侯刘章在诛吕中过于激进,恐非仁君之选。陈平提出:“代王刘恒,高帝亲子,仁孝宽厚,治理代地十余年,灵脉稳固,百姓安乐,实为最佳人选。”

周勃深表赞同:“代王在代地推行‘轻徭薄赋’,允许修士登记入册,与民休息,颇有高帝之风。立他为帝,既能安宗室,又能顺民心。”大臣们纷纷附议,最终决议“遣使迎代王入京继位”。

前往代地的使团由陈平亲自率领,随行的不仅有国玺与符节,还有一幅“长安灵脉修复图”——这是李信等修士连夜绘制,标注着关中灵脉的受损情况与修复方案,既是向代王展示诚意,也是试探其治国理念。代王刘恒在代王府接见使团时,身着布衣,案上摆着《道德经》竹简,与长安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

“诸吕乱政,生灵涂炭,灵脉受损,”刘恒看完灵脉图,语气沉重,“若我入京,当以‘无为而治’为纲,修复灵脉,与民休息,绝不再行苛政。”他的回答让陈平心中大石落地,这位藩王不仅仁厚,更懂灵脉治理的重要性,正是汉朝需要的君主。

刘恒入京的过程充满谨慎。他没有立刻接受皇位,而是先派舅舅薄昭入京探查局势,确认“诸吕已除,大臣真心拥戴”后,才带着代地的少数亲信与修士缓缓西行。沿途百姓闻知新君将到,纷纷焚香迎接,灵田的庄稼在风中摇曳,仿佛也在欢迎这位带来和平的君主。

抵达长安城外的渭桥时,周勃率文武百官在此等候。他上前欲将国玺直接授予刘恒,却被婉拒:“朝堂之事,当入未央宫再议。”这个细节让周勃更加敬佩——这位新君不仅仁厚,更有分寸,懂得维护朝堂秩序。入城当日,长安百姓沿街跪拜,欢呼声绵延数十里,灵脉因人心安定而泛起柔和的光泽,与政变时的煞气形成天壤之别。

入宫后的第一次朝会上,刘恒正式继位,是为汉文帝。他颁布的第一道诏书便是“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一年”,并下令“废除诸吕时期的苛法,释放被囚禁的宗室与修士”。诏书宣读时,未央宫的“镇灵阵”自动亮起,符文流转间,仿佛天地都在认可这位新君的统治。

新政萌芽:稳定后的改革与文景之治的伏笔

汉文帝继位后,周勃与陈平辅佐其推行新政,为“文景之治”埋下第一块基石。朝堂上的要任务是“拨乱反正”:恢复白马之盟的权威,重申“非刘氏不王”;将吕氏侵占的灵脉资源归还朝廷,由灵脉监统一管理;为被吕后迫害的宗室平反,恢复其爵位与封地。

针对修士群体的改革率先展开。汉文帝接受李信的建议:“吕氏用灵蛊控制修士,失却人心,当以宽政待之。”下令废除“修士不得私设道场”的禁令,允许民间修士“登记入册后开设道场”,但需“遵守国法,不得滥用术法”。这项政策让压抑已久的修士群体欢欣鼓舞,不少隐世修士走出山林,或行医救人,或指导农桑,为社会注入新活力。

灵脉治理也提上日程。汉文帝命李信主持“灵脉修复工程”,组织修士沿渭水、泾水布设“养灵阵”,恢复因战乱与苛政受损的灵脉;在关中灵田推广“灵谷种植法”,用术法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甚至亲自祭祀终南山灵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举措让长安的灵气日益充沛,庄稼连年丰收,百姓的生活渐渐安定。

法制改革的萌芽也开始显现。汉文帝看着吕后时期的刑律竹简,对大臣们说:“‘连坐法’‘妖言令’太过严苛,易失民心。”下令由陈平牵头修订律法,“删苛法,减刑罚”,规定“修士犯法,与民同罪,但需先由灵脉监核查,避免冤假错案”。这项改革虽未完全废除旧法,却已显露出“宽刑慎罚”的倾向,为后来的法制完善奠定基础。

周勃与陈平在稳定朝局后,开始思考治国理念的转型。周勃在一次议事中提出:“高帝以武力定天下,如今天下安定,当以文治辅之。”陈平附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或许适合当下。”他们建议汉文帝“广纳贤才,兼采各家学说”,并提议将负责灵脉与学术的“启灵院”改组为“太学”,“授法、儒、道三家学说,培养治国人才”。

汉文帝对此深表赞同,命人修缮启灵院旧址,增设讲堂与藏书阁,既保留灵脉研究功能,又加入儒学经典与道家典籍。太学的第一批学员既有宗室子弟,也有寒门才俊,甚至有几名修士入选——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正是文景之治的思想雏形。

尾声:安刘后的平静与盛世的序章

诛杀诸吕的风波彻底平息后,长安城迎来了久违的平静。吕氏乱政的痕迹被一一清除,宫墙上的煞气阵符文被磨去,代之以“安灵符”;街头巷尾的议论从“诛吕”转为“农桑”“灵脉”,百姓们忙着耕种、经商,修士们在登记道场后潜心修行,整个王朝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勃因“安刘”大功被封为右丞相,却在一年后主动请辞:“臣乃武将,不善文治,愿归乡养老。”汉文帝再三挽留无果,只得允准,临行前赐其“灵脉田百亩”,以示荣宠。陈平继续担任左丞相,辅佐文帝推行新政,两人虽退居二线,却为汉朝定下了“稳定、宽和”的治国基调。

汉文帝站在未央宫的望楼之上,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与远处的灵田,对身边的大臣说:“天下安定,非一人之功,是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天地垂怜的结果。”他下令在渭水之畔修建“感恩坛”,每年祭祀天地与功臣,坛基按“三才阵”布设,象征“天、地、人”和谐共生。

此时的汉朝,已悄然从“战乱”转向“治世”。灵脉在休养生息中渐渐恢复,修士群体与朝廷达成和解,法制改革初见成效,宗室与大臣同心同德。齐地的刘襄虽未继位,却在文帝的安抚下安心治理封地;匈奴听闻汉朝新君仁厚,重启和亲之议,边境再现安宁。

太学的钟声在长安城响起,法、儒、道的典籍在讲堂上传诵,年轻的学子们讨论着“如何平衡灵脉开与民生”“怎样用律法约束权力”,这些讨论中,蕴藏着文景之治的核心密码——兼容并蓄,与民休息。

周勃安刘诛诸吕的意义,远不止于平定一场政变。它涤荡了外戚乱政的阴霾,恢复了刘氏正统,更重要的是,它让汉朝在血与火的考验后,选择了一条“宽政、安民、兴学”的道路。当汉文帝的新政在关中生根芽,当太学的琅琅书声与灵田的稻浪交织,一个属于文景之治的盛世序章,已在长安的晨曦中缓缓展开。

喜欢金戈玄秦请大家收藏:dududu金戈玄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