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税收入的合理使用,让汉朝的灵脉和修士队伍迅恢复。启灵院在全国遍地开花,仅洛阳的启灵院三年内就为五千名凡童开掘灵窍,其中不乏灵根闭塞却意志坚定者——刘秀规定,启灵院不得因灵根优劣歧视凡童,只要勤奋刻苦,皆可入学。这些凡童长大后,不少人成为军队中的修士骨干或灵田上的耕种能手。
灵脉维护也取得显着成效。邓晨带领修士修复了关中、中原、齐鲁等地的主要灵脉,用大秦炼气士的“锁灵阵”加固节点,用道家的“聚灵咒”滋养灵气,用儒家的“教化碑”警示后人保护灵脉。在灵脉交汇处,还设立了“灵脉驿站”,供修士交流修炼心得、兑换丹药法器,驿站的管理人员由法、儒、道三家修士轮流担任,确保公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建武五年秋收时节,刘秀巡视南阳,看到灵田上金灿灿的灵谷,听到启灵院里凡童的读书声,感受到空气中浓郁的灵气,欣慰地对邓晨说:“灵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灵脉兴则天下兴,这才是中兴的真谛。”邓晨望着远处正在测试灵脉仪的张衡,补充道:“不仅要兴中原灵脉,西域的灵脉也不能忽视——匈奴在西域作乱,阻断了丝绸之路的灵气流通,若不解决,终将威胁中原。”刘秀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毅:“西域之事,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四、怀柔远略安四夷
东汉初年,匈奴趁中原大乱,重新控制了西域,不仅掠夺灵脉资源,还阻断了中原与西域的灵气流通。西域各国不堪其扰,多次派使者向刘秀求援,希望汉朝能像当年郑吉那样重开西域都护府,保护灵脉和商路。
建武六年春,西域鄯善国使者再次来到洛阳,带来了匈奴在西域设“灵脉税”的消息——匈奴萨满强迫西域各国用灵材、丹药缴纳重税,稍有不从便破坏灵脉,鄯善国的“楼兰灵泉”已被匈奴用蚀灵砂污染,灵气日渐枯竭。使者跪在太极殿上,泣声道:“陛下若不出兵,西域灵脉将尽毁,各国修士只能沦为匈奴的奴隶!”
刘秀召集群臣商议,主战派以邓晨为,主张“效法武帝,北伐匈奴,重通西域”;主和派以桓谭为,认为“中原初定,不宜再动干戈,可派使者安抚,赠以灵材,结好匈奴”;严光则提出“以智取胜”,建议“派修士潜入西域,联合各国,以阵法削弱匈奴势力,待时机成熟再设都护府”。
刘秀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严光的建议:“北伐劳民伤财,安抚难以持久,唯有联合西域各国,以阵法、术法智取,方能长治久安。”他下令:一、派使者携带灵材、丹药出使西域,慰问各国,传递汉朝愿共护灵脉的诚意;二、命太学选拔精通奇门遁甲、法家术法、儒家教化的修士,组成“西域使团预备队”,随时准备出使;三、修复关中通往西域的“灵脉驰道”,确保中原与西域的灵气通道畅通。
出使西域的任务交给了郎中郑众,他是郑吉的后裔,熟悉西域风俗,还带着郑吉当年绘制的《西域灵脉全图》。郑众抵达鄯善后,用中原的“破瘴丹”净化了被污染的楼兰灵泉,灵泉重新喷涌,鄯善王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愿归附汉朝,配合汉朝对抗匈奴。郑众趁机在鄯善设立“灵脉驿站”,作为汉朝在西域的第一个据点。
匈奴得知汉朝遣使西域,派萨满率修士前往鄯善施压,要求鄯善王驱逐郑众,断绝与汉朝的联系。鄯善王左右为难,郑众却镇定自若,对鄯善王道:“匈奴靠蚀灵砂掠夺灵脉,终非长久之计;汉朝以三法护灵脉,可保西域长治久安。大王若信汉朝,我愿与匈奴萨满斗法,若我胜,匈奴自会退去。”
斗法在楼兰灵泉边举行。匈奴萨满祭出“骨笛”,吹奏《山海经》中记载的“招魂曲”,试图引灵泉中的冤魂作乱;郑众则取出《商君法篆》,以法家符文布下“明法阵”,阵中浮现“禁止邪术”的金光,冤魂被金光净化,骨笛的声音戛然而止。萨满又放出“驳”(一种食虎豹的异兽)攻击郑众,郑众以道家“捆仙绳”缠住异兽,用法家剑斩断其戾气来源,驳当场驯服。匈奴修士见状四散奔逃,鄯善王彻底臣服汉朝。
郑众的胜利让汉朝在西域的声望大增,于阗、疏勒等国纷纷派使者来洛阳,请求汉朝派遣修士指导灵脉修复和阵法布设。刘秀趁机扩大“西域使团预备队”,太学的学子们踊跃报名,其中就有班固的弟弟班。班原本在洛阳抄写文书,听闻西域之事,扔掉笔感叹道:“大丈夫当如张骞、郑吉,立功西域,岂能久事笔砚间?”他带着哥哥班固赠予的《奇门要术》和自己研究的“三十六计阵法图”,报名加入了预备队。
刘秀亲自接见了班,见他对西域灵脉分布、匈奴战法了如指掌,还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修士,用他们熟悉的阵法配合汉朝术法,共同对抗匈奴,大喜道:“你有张骞之才,郑吉之智,当为西域使团的核心。”他将一枚刻有三法符文的“护西域符”赠予班:“此符可沟通中原与西域灵脉,危急时刻能引灵脉之力护身,你且好生准备,待灵脉驰道修复完毕,便率团出使。”
班接过护西域符,符上的法、儒、道符文在他手中微微烫,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西域征程。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仅是对抗匈奴,更要将汉朝的三法并存理念传到西域,让西域的灵脉与中原的灵脉重新相连,共同滋养华夏大地。
五、固本培元待中兴
建武七年至建武十三年,刘秀将主要精力放在巩固内政、恢复民生上。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的法统已深入人心,灵脉修复、灵税征收、太学教育等制度良性运转,中原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灵脉治理方面,邓晨完成了《天下灵脉志》的编撰,详细记载了全国七百二十二条灵脉的分布、特性、守护方法及配套阵法,书中既有大秦炼气士的“九环锁灵阵”,也有儒家的“教化护灵法”,还有道家的“自然调和术”,成为后世治理灵脉的权威典籍。各地按《灵脉志》设立“灵脉守护所”,由法、儒、道三家修士共同管理,确保灵脉灵气稳定输出。
灵田和修士管理也日趋完善。全国登记在册的灵田达三十万顷,修士数量恢复到王莽乱前的两倍,其中三成是通过启灵院开掘灵窍的凡童出身。刘秀颁布《修士品级令》,将修士分为“法士、儒士、道士”三类,每类分九品,品级与灵税减免、灵田分配、官职选拔挂钩,但不设高低贵贱之分——法士擅长阵法、刑狱,儒士擅长教化、调解,道士擅长灵脉、丹药,三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太学培养的人才开始在各地崭露头角。张衡明了“候风地动仪”,能提前感知灵脉异动,多次预警灵脉暴走,救下无数百姓;班固编撰《汉书·律历志》,将秦法度量衡与汉朝灵材计量结合,统一了全国灵材交易标准;更多的学子成为郡县官吏,将三法并存的理念带到基层,化解了大量灵田纠纷和修士冲突。
刘秀还注重文化融合,下令整理秦至汉初的修真典籍,在洛阳建立“三法藏书阁”。藏书阁分三层:下层藏法家典籍,如《商君法篆》《九章律》及大秦炼气士的阵法、符箓着作;中层藏儒家典籍,如《诗》《书》《礼记》及记录历代修士德行的《高士传》;上层藏道家典籍,如《道德经》《山海经》及灵脉、丹药、养生着作。阁内设立“校勘处”,由三馆博士共同校订,去除典籍中的偏激之言,保留精华部分。
建武十三年冬,刘秀在洛阳举行“中兴大典”,邀请天下修士、儒生、道士代表参加。大典上,律学馆的修士演示了“九环锁灵阵”的简化版,用于保护灵田免受妖兽侵害;儒学馆的儒生诵读了《太平颂》,倡导修士与凡人和谐共处;玄学馆的道士展示了“灵脉调和术”,证明不同灵脉可以通过术法相互滋养。最后,刘秀登上祭天台,以三法符文沟通天地灵脉,洛阳上空出现七彩灵云,灵云化作法、儒、道三家符号,久久不散。
大典结束后,班找到刘秀,请求即刻出使西域:“陛下,如今中原稳固,灵脉兴旺,正是打通西域的最佳时机。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不得人心,各国盼汉朝如久旱盼甘霖,臣愿率三十六名修士前往,必不辱使命。”刘秀看着这位眼神坚定的青年,想起了当年的自己,点头道:“朕准你所请。你带的不仅是修士,更是汉朝的法统与诚意——记住,以法立威,以儒化人,以道顺天,方能让西域归心。”
他赐予班三样信物:一是郑吉当年的《西域灵脉全图》,标注着匈奴的薄弱环节和西域各国的灵脉节点;二是太学玄学馆修订的《奇门遁甲西域篇》,针对西域的沙漠、戈壁地形优化了阵法;三是一枚“都护符”,可调动西域各国归附汉朝的修士力量。“西域的灵脉与中原一脉相承,”刘秀最后嘱咐道,“你要像当年的郑吉那样,用灵脉连接人心,让汉朝的法统光照西域。”
班带着信物和三十六名修士离开洛阳时,洛阳百姓和修士自前来送行。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使者肩负着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使命,肩负着让华夏灵脉完整统一的希望。班回望洛阳城的轮廓,太极殿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法藏书阁的灵气如彩带般飘向远方。他握紧手中的都护符,符上的三法符文与心中的信念共鸣,转身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一个属于班的时代,即将在西域的风沙中开启。
而刘秀站在洛阳城头,望着班远去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光武中兴不仅是恢复汉朝的疆域,更是要恢复华夏的灵气与法统,让法、儒、道三家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让灵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这,才是真正的中兴盛世。
喜欢金戈玄秦请大家收藏:dududu金戈玄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