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正在与代理商谈判的沈宝新,刘志远心中十分得意。
前世的1959年,金庸刚离开长城电影公司,正寻求自立门户。
恰好遇到老同学沈宝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结合金庸的报业经验与沈宝新的经营能力,创办一份报纸。
金庸出资8万港元,沈宝新出资2万港元,合计10万港元,作为报社的启动资金,成立了七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明报》。
“金大侠,你的左膀右臂现在到我手里了。我看你明年怎么办?”
提到金大侠,刘志远想到了他的武侠小说。
《明报》创刊初期,报纸每日只出版一张,内容以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连载为核心,辅以社评和市井新闻。
然而,因资金紧张、报纸定位模糊,《明报》的销量长期徘徊在千份左右,第一年亏损严重。
金庸甚至需要典当家中的物品,以维持报社的正常运作。
当时幸亏《神雕侠侣》的连载,逐渐为《明报》积累了人气,才使得报社度过起初的难关。
“我要不要借鉴一下,向金大侠约稿呢?”
至于如何约稿,刘志远转头看向沈宝新。
你也想让报社经营好吧!
正与代理商激烈谈判的沈宝新,可不知道就在不远处,正有一个家伙惦记他的同学关系。
下午两点,刘志远和沈宝新两人跟在三辆货车后面,缓缓靠近工厂。
得到消息的刘三,早已和刘全清扫好一楼的印刷车间。
于是,代理商派来的十来位安装工人,只是进去看了几眼,便开始了安装工作。
至于刘志远和沈宝新。他们俩正在视察隔壁的办公室。
“沈主编,这里怎么样?”
“就是面积太大了点,人少显得空旷。”
刘志远大手一挥。
“那就多招点人,我可不是要小打小闹。报社未来将是我旗下产业的喉舌,必然会享受到资源的倾斜。”
沈宝新一愣。
“老板,你旗下还有其他产业?”
刘志远尴尬地摸了摸头。
“额!我的第一项产业正在装修,一个月后正式开业。”
沈宝新满脸无语,他感觉自己被坑了。
刘志远刻意岔开话题。
“沈主编,走,我带你去看看分配给你的房子。”
两栋工业大厦,分为A栋和B栋,每栋顶部都有三栋房子。
但考虑到B栋未来用作制药厂,A栋用作药厂的仓库和报社的办公楼。
刘志远直接为沈宝新选择了A栋,与自己同住一层。
乘坐独立电梯,两人来到顶层。左拐进入老一套精装房,露出空旷的客厅。
“沈主编,房子是四室两厅一厨一卫,应该可以满足你跟家人的生活需要。”
沈宝新连连感谢。
他没想到老板提供的住房面积如此之大,比他先前租的房子宽敞多了。
而且,楼下就是报社,每天回家上班都很方便。
刘志远通过沈宝新的表现,意识到香江人对住房的渴求。
“看来日后拉拢人才时,可以每人送一套房。
前世有大刘送房子拿下美女,今生有我送住宅拉拢人才。
光是想想就很有意思。只是……。”
刘志远摸着有点空空的口袋,钱还是不经花啊!
当初得到的130万美金,其中100万买入了小麦期货。
剩下的30万美金,按照1:5的比例,兑换成了150万港币。
只是,购买工业大厦花费了50万,订购制药厂的设备和材料花费了60万,二者相加支付了110万港币。
再加上大厦装修的费用,以及今天采购的花费,兜里面已经没剩下多少钱。
刘志远原本还想帮沈宝新购置一套家具,现在看来,只能放弃。
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