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边的同门们也纷纷点头,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石粉,眼神却格外专注。
奇门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则负责调试“灵脉校准仪”,他们趴在矿石堆旁,将仪器的探头贴在矿石表面,屏幕上的数据跳动间,不断调整矿石的摆放角度:
“李师兄,这块青灵石的灵力输出偏差了三度,需要往左挪半寸!”
“收到!调整完毕,再测一次!”
学生们的呼喊声在工地上此起彼伏,确保每一块矿石都能精准对接,形成完整的灵脉回路。
西漠关的沙地上,汉钟离正指导八仙宗弟子用“御风术”搬运重型矿石——
十余名弟子结成“风阵”,周身泛起淡青色灵光,合力将重达千斤的琥珀玉抬起,缓缓放在指定位置。
“注意灵力同步!左边的弟子再收半分力,别让矿石倾斜!”
汉钟离的声音传来,弟子们立刻调整气息,确保矿石平稳落地。
一旁的奇门学院学生则在沙地上埋设“灵脉稳定桩”,这些木桩注入了灵脉之力,能固定沙土,防止屏障因流沙下陷。
学生们手持“灵脉钻”,在沙地上钻孔,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在沙地上瞬间蒸,却没人停下手中的动作:
“还有最后十根桩,加把劲!天黑前必须完成埋设!”
洛水畔的施工现场,铁拐李的葫芦喷出仙雾,八仙宗弟子们手持“灵脉接引符”,在仙雾中引导矿石拼接。
弟子苏晴手中的符纸突然亮起红光,她立刻喊道:
“这里的灵脉对接有问题!”
“矿石之间的缝隙太大,灵力无法流通!”
铁拐李立刻飘过来,用葫芦喷出一道细弱的仙雾,填补了缝隙,苏晴趁机将接引符贴在接缝处,符纸亮起绿光,灵力终于顺畅流转。
奇门学院的学生们则乘坐“灵脉小船”,在洛水水面上布置“水下灵脉网”——
他们将灵脉水晶串成锁链,沉入水下,与岸边的屏障相连,形成水陆一体的防御体系。
“水下能见度太低,用灵脉灯照亮!”
学生队长喊道,瞬间,数十盏灵脉灯在水面亮起,淡蓝色的光芒驱散了黑暗,也照亮了学生们坚定的脸庞。
每个节点的施工现场,都能看到八仙宗弟子与奇门学院学生忙碌的身影。
他们分成“符文组”“校准组”“搬运组”,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夜晚,篝火旁,年长的八仙宗长老会给年轻弟子们讲解阵法原理,奇门学院的老师则带着学生们复盘当日的施工数据,查漏补缺。
有弟子体力不支倒下,立刻有人接替他的工作;
有学生对技术不熟练,师兄师姐们便手把手教导。
没有人抱怨辛苦,因为他们知道,这每一块矿石、每一道符文,都是守护家园的屏障。
其次是“民生安置方案”。
女皇深知,若百姓无法安定,再好的防御计划也难以实施。
朝廷在都城、洛水、崆峒山等灵脉浓度最高的区域,规划修建三千座“灵脉避难所”——
这些避难所采用灵脉水晶与加固石材混合建造,墙体厚度达三尺,屋顶覆盖着三层灵脉瓦片,既能抵御风暴的冲击,又能隔绝外界的寒冷。
避难所内部按每百人一间的标准划分区域,每个区域都配备灵脉取暖炉、饮用水井与粮食储备仓,朝廷还从灵脉医馆抽调百名医师,在避难所内设立医疗站,确保百姓的健康安全。
为了引导百姓有序迁移,朝廷组建了“民生安置队”,由柳相牵头,各州府官员担任队长,深入城镇乡村,向百姓讲解避难所的情况与迁移安排。
在西北的云溪镇,安置队的官员们挨家挨户走访,他们带着避难所的图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解释:
“这避难所就像一个巨大的灵脉保护罩,里面有暖炉、有粮食、有大夫,风暴来了,待在里面绝对安全!”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孩子,朝廷还安排了灵脉马车接送,马车上铺着厚厚的棉垫,车夫们小心翼翼地驾驶,确保路途平稳。
为了打消百姓的恐慌,女皇还亲自前往都城最大的避难所视察。
她身着便服,走进避难所的房间,摸了摸灵脉取暖炉的温度,查看了粮食的储备情况,对着围拢过来的百姓说道:
“朕与你们同在,朝廷会拼尽全力守护每一位百姓,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定能渡过这场难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百姓们看着女皇坚定的眼神,原本慌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有人喊道:
“陛下放心,我们相信朝廷!”
欢呼声在避难所内回荡,驱散了连日来的压抑。
最后是“军队动员令”。
女皇下令,大周禁军、梅花内卫、不良人、六扇门全部进入战时状态,取消一切休假,全员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