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听了女儿这番话叶氏才彻底放心了。可转念她又想到了还未归家的李运志,“可是……你小叔回来了肯定会怪我们的。”
“怪我们就怪我们咯,我们又不欠他们什么。更何况这次还是他们先上门找事的,要不是我回来得及时,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小叔会理解的。”
李运志真的会理解吗?说起来锦书还真摸不准。但是事情已经做了,错又不在她,要想让她在这个时候向李家人低头,她是万万做不到的。
之后几天一直相安无事,众人便将这事儿抛到脑后了。
几日后,韩逸突然登门,送来了关于蝗灾的消息。听说中京有大臣已经想出了应对之策,前段时间已经开始实施这个办法,这段时间也看到了效果,灾情被控制住了。蝗虫飞到樊州境内,终究还没有到达中京,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只可惜蜀州的百姓就遭殃了。毕竟在灾情被控制之前,蜀州百姓的庄稼已经被霍霍干净了。不过听说国君已经下令,免了蜀州一年的赋税,同时还调了粮食过来,好歹给百姓们留了一条活路。
消息
另外,我还听说了一件关于南义的事。”韩逸将话题一转说道。
“南义?”锦书刚从南义回来,临走的时候也没听到过什么小道消息啊。
“说起来这消息也是我在中京的朋友传来的。”韩逸没有卖关子,如实说道,“听闻此次安南国趁火打劫,国君大怒,下令让定远将军率兵攻打安南国,新的战争恐怕马上就要开始了。”
听了这个消息锦书倒没有特别意外。她在南义关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安南国做的那些事。虽然他们后来也及时撤兵了,可夏国国君想来也不会这么轻易地将此篇揭过,毕竟这是关系到一个大国颜面的事。
只是若国君让萧玄亦率兵攻打安南国,赵回恐怕也要一同去,战场上刀剑无眼,锦书少不了要提心吊胆。
但她总不能因为担心就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吧!眼下蝗灾被控制住了,锦书预想中的民乱没有出现,镇上那两家店也该按时开业了。已经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没有进项,再继续关门她可就又要变回穷人了。
韩逸似乎察觉到了她心中所想,转头便同她聊起了生意的事。两人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又扯到了前几天李家惹出来的那件糟心事上。
说起这事儿,韩逸就忍不住笑。
“我听说你那天竟真的将那李氏打了一顿?”
“我哪里有打了一顿?”对于外人的诽谤锦书是绝对不认的,“我分明只是打了她两棍而已。”
“你倒是真的不怕事。”他调侃道,“看来之前诓了你,我却只是破了点财,也算是对我手下留情了。”
“你知道就好了。”锦书假装没听懂他话里的意思,顺着说道。
两人闲聊了好半天,最后韩逸还是吃完午饭才走的。
第二天,锦书就让来喜和阿宝去镇上通知四时居的员工们准备重新开工的事。三天后,四时居酒楼和茶点屋同时开门迎客。
虽然客流量还是比不上蝗灾来之前,可与镇上其他食肆酒楼相比较,四时居的情况就好得多了。锦书也不着急,反正情况也不是瞬间就能好转起来的,总得给大家一个缓和的时间。
又过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远在中京的李运志来信了。信上说他考中进士,如今上面的安排已经下来了,他今后就得留在京中任职了。叶氏收到信后倒是打心眼儿里为他高兴。
李家人接了信自然也是一番欣喜若狂,如此倒忘了前不久在锦书这儿吃的苦头。这两天正忙着收拾东西,打算去中京投奔李运志去了。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大约是想着自己今后也是官家人了,所以回来时对村民们很是瞧不上眼,又耍了好半天的威风,才大张旗鼓地离开。
里正家的小儿子周文也来消息了,说是此次也考中了,只是排名比不上李运志。正好仁安县的县令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此番周文便回了家乡,做了这仁安县的新县令。虽然相较于留任中京,一方县令确实没啥前途,但能远离风起云涌的朝堂,谁又说得准这是福是祸呢?
里正一家接到消息的时候倒颇为开心,正准备等周文回来宴请乡邻亲友。听说他现在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估计再有二十日左右便能抵达仁安。
发展
锦书正为以后再也见不到李家人一事高兴呢,没想到李运志竟也给她们母女俩来了封信。信上说他感念锦书母女俩这几年来对他的帮助,所以打算在中京买一处院子,将锦书一家也接到中京去久住。
“娘,你是怎么打算的?”这事儿锦书不好做主,便把选择权交到了叶氏手上。但她心里实际上并不怎么想去中京。
叶氏见这个弟弟念着自己当然欢喜,可要让她搬到中京去住她还真的不大习惯,所以思考片刻后回答道:“中京是个好地方,可你小叔初入官场,定然还不能在中京完全站稳脚跟,所以咱们就不去给他添乱了。再一个,我觉得这清水村也挺好的,你爹葬在这里,我也不想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你若是想去,娘也不会拦你。”
她这话正和锦书的意,“娘,我其实也不想去中京。咱们清水村人杰地灵,今年还出了两位进士,可是个风水绝佳的好地方,所以咱们在这儿住着肯定比中京住着舒服。”
母女俩想到了一处,相互看了一眼便齐齐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