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我在后宫当大佬下拉式酷漫屋 > 第366章 你说我是谁我就是谁(第1页)

第366章 你说我是谁我就是谁(第1页)

晨光初破云层,洒在清明司朱红门匾之上,“清明”二字如血淬金,沉静而肃然。

铜环轻响,大门洞开,十名身着素青短褐的少年鱼贯而出,胸前银牌熠熠生辉,刻着各自所承之冤魂姓名。

他们是第一批“听冤使”,由线清亲手培训,从孤儿、贱役、罪臣之后中选出——无权无势,却有一双愿听哭声的耳朵。

鼓乐未起,香火不燃。

只有一块新立石碑,上书《清明誓》三字,笔力千钧,出自皇帝亲题。

人群喧动,宫人交头接耳,皆道这不过又是帝王一时兴起的新政。

唯有站在廊外树影里的沈青梧,一动不动,像一尊被遗忘的雕像。

她看着那些年轻的脸庞,眼神空茫。

风拂过她腕间的“清明结”,那道血痕般的印记微微烫,仿佛在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

她不记得自己曾教过谁如何倾听亡魂,可她的身体记得——每一道划破掌心的痛,每一次跪在雪地里聆听无声嘶吼的夜晚,都深埋在骨髓之中。

一名小使怯生生走上前,低声道:“大人……您能教我们,怎么听鬼说话吗?”

沈青梧没有回答。

她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尖点了点自己的心口,又指向少年的耳朵,最后在空中轻轻一划,做了个写字的动作。

少年怔住,眉心渐渐舒展。

忽然间,他似有所悟,退后一步,郑重行礼:“我明白了。不是靠法术,是用心去听,用笔去记。”

周围静了一瞬。

远处高台上,断言盘膝而坐,手中竹简悬于半空,墨迹自动流淌。

他望着这一幕,低声喃喃:“冥途已不在地下,而在人心之间……原来如此。判官不死,是因为有人开始替她听见。”

与此同时,史阁深处,烛火通明。

萧玄策立于檀木案前,亲自执笔,主持《清明录》编纂。

这是他下令设立的第一部独立于起居注之外的官方卷册,专录冤案、终判与昭雪始末,凡涉权贵,不得删改。

侍史战战兢兢捧来初稿,翻至“人物志”一栏,指着空白页道:“陛下,关于才人沈氏……按例应有传记,但……无人知其出身,亦无履历可查。”

萧玄策垂眸,目光落在那片雪白的纸上。

良久,他提笔蘸墨,落下一字一句,力透纸背:

“她本无名,因九千冤魂共呼其名,故称——判官。”

身后老史官欲言又止:“此……不合体例……”

“从此以后。”萧玄策抬手打断,声音冷峻如铁,“史官不只为帝王记功,也为百姓记冤。若史不能载真,何以为鉴?”

笔锋顿住,余墨滴落,晕开如血。

夜色渐浓,宫苑寂寥。

沈青梧独自穿行于枯荷池畔,脚步虚浮,像是被什么牵引着前行。

她不知为何会走到这里,只觉胸口闷痛,似有万千细丝从地底拉扯着她的魂魄。

前方一口古井静静矗立,井口无碑,唯有青苔覆盖的石壁上,隐约可见四个刻痕极深的字:赎罪榜。

她停下脚步,从怀中取出一枚玉锁——通体碧绿,边缘雕着半枚清明结纹,像是被人硬生生掰断的信物。

她将玉锁贴上井壁。

刹那间,整座皇宫地脉震颤,檐角铜铃齐鸣,连远在三里外的灯塔都忽明忽暗。

井水骤然泛起涟漪,一圈圈扩散,映出两张脸——

一张是年幼的她,穿着粗布衣裳,背着竹篓站在山道上,眼中满是倔强;

另一张,却是陌生又熟悉的男子面容——眉目温润,眼底藏着悲悯,唇边似乎还带着一丝笑意。

温让!

这个名字毫无预兆地冲进脑海,像一把利刃劈开混沌的记忆。

“温……让……”她嘴唇微动,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下一瞬,剧痛袭来,如万针穿脑。

她猛地抱住头,膝盖一软,整个人重重倒向冰冷的石阶。

意识溃散前,她看见井水中那张脸,竟缓缓抬手,仿佛隔着时空,想要触碰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