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的膝下仅肃儿一个健康的儿子,从前他也不是没有立过嗣子的,但自从肃儿出生之后就没人提过,仿佛宫中的所有人同一时间都集体失忆。
官家对肃儿的期望远不止于成王,这已然是个公开的秘密。但对于曹皇后来说,肃儿是且仅是她的儿子。她从分娩的那一刻就发下宏愿,要让襁褓之中的孩子一生平安喜乐。
去资善堂念书,瞧肃儿的口吻,多半也不情愿又不得已为之的吧?但万幸之处在于,至少伴读是他自己亲眼挑中的,陪伴在身边不至于让他太孤单。
所以,就算李家人和曹皇后的立场相悖,她也没有多置喙一个字。因为那是肃儿看中的人。
但是,若是有一天,肃儿的志向和官家的期望正面对上了……
曹皇后缓缓地,重重地抓紧了袖口。
———
思考完曹皇后的话,接下来就是扶苏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该怎么读书?
首先,好好读书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他刚才说的,资善堂和前朝的关系极其紧密,他可不能把名声传到前朝去了。
宋朝可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到时候,皇帝属意他当太子,士大夫集团也属意他当太子,他就连一点拒绝的余地也没有了。
那就当差生?后进生?
但是,扶苏悲哀地发现,他两辈子都是纯纯的优等生。对于差生该怎么当,根本就没有概念。
第一世他是公子扶苏,来自父皇、亲友,门人的诸多厚望加诸身,他不存在除了优秀以外的选项。
第二世呢,扶苏转世的身份是个孤儿,开局福利院,为了能赚到足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维持生活,不得不用一颗两千年前的脑子玩命地理解什么是线性代数,什么是马克思。
扶苏为难地搓起了自己的脑袋。
“哎呀,成王殿下,您突然在干什么呢,快别搓啦,头发都要掉啦。”身边的宫婢被吓了一跳,惊声叫了起来。
扶苏仗着头发多,充耳不闻。
就在手指和头发的摩擦声当中,他陡然迸发了一个绝妙的灵感。就算他自己不会当后进生,模仿他认识的后进生不就行了吗?!
好主意!
扶苏眼前一亮,立刻掰起了小指头,历数起自己认识的可供模仿的对象。
首先,普通程度的后进显然是不够的。毕竟他的身份是金贵的皇子,稍微笨一点、呆一点也会有人帮忙遮丑。所以,离谱的程度必须要很大才行。
要说两世以来后进得最彻底的嘛……
嗯……胡亥算吗?
作者有话说:
----------------------
要说扶苏认识的人里面最后进的一位,非开创“二世而亡”成就的弟弟莫属。
不,其实也不对。
胡亥其人,在扶苏的印象里,并不是史书里记载的荒唐模样。
在他的记忆里,胡亥还是个挺聪明机灵的弟弟。因为这孩子的生母颜色甚好,又恰巧出生在了秦国灭韩的那一年,是以格外受到父皇的偏宠。但胡亥除了很会讨父皇的欢心之外,对兄弟姐妹们的态度也很友好。每次见到他,也会端端正正地行礼唱喏,喊一声“皇兄好”。
所以,他奉旨自戕之际,宁肯相信是父皇对他失望到了极点,也根本没想过会和惯爱撒娇卖痴的弟弟扯上关系,甚至后者根本就是主谋之一。
至于父皇西去后政变的真相,以及秦二世屠戮弟兄、指鹿为马等等一系列的荒唐行为,还是扶苏认了简体字以后,从两千年后的书本上得知的。
扶苏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心情。罪魁祸首摆在眼前,他却连憎恨的心情都像轻飘飘的纸,比不上荒唐感的汹涌绵延。毕竟,恨一抔两千年前的尘土很奇怪。真情实感地恨一个蠢到令人发笑的人呢?又很可笑。会让自己也变得不磊落起来。
他能做的,也只有把书阖上不再去管。上历史课的时候,装作在听他人的故事,随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大声发笑。
到现在为止,到底是弟弟被有心人刻意带坏偏移了心性,还是他平时装得太好以至于无人发现肚子里的坏水,扶苏已经分辨不出,也不想分辨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那时候父皇业已溘然长眠,不必面对难堪的结局。要是他知道大秦的宿世基业竟毁于宠爱的幼子之手,还不气得从地宫中跳出来?
扶苏摇了摇头,把前尘的片影从脑海中驱走了。
掐指一算,包括胡亥在内,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十有八九都是登基之前看起来十分正常,登基后才开始拟人化的。他们得到皇位后才敢为所欲为,和自己的目标截然不同。
那么,参考一下废太子们呢?
说到历史上有名的废太子,李承乾、李贤、胤礽……一个个名字渐次飘过了脑海。
呃,搞、搞男风……?
不不不不不!
扶苏抱着小脑袋剧烈地摇晃了起来。不可以!唯独这个不可以!
除了几个普遍个例以外,扶苏又细数过他熟知的其他参考人选。他发现凡是废太子,或者让皇帝不那么满意的太子人选,都有一个共性特点。
——和当权者政见不合。
譬如说汉宣帝之子汉元帝,就是想放弃霸道之路,搞纯粹的儒学王道德化那一套,被汉宣帝评价为“乱我家者太子也”。李治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则是认为母亲打压政敌的手段过于残忍,试图用怀柔手段拉拢宗室、囤积力量。
所以,我又应该怎么效仿呢?
扶苏把北宋的国情在脑海里飞快地过了一遍。无伤大雅的政见不合还不够,必须得是动摇国本级别的。而且最好不要得罪士大夫集团,他可不想遗臭万年,像第一世被当成反面教材唠上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