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信笺递给身旁的谋士们:"公达、奉孝、志才,你们也过目。"
荀攸三人围拢观阅,片刻间便了然于心。
郭嘉轻弹信纸,嘴角微扬:"董卓帐中确有能人。不过此计分明是穷途末路之策。"他眼中闪过讥诮,"若他不曾鸩杀何后与少帝,未与朝堂众臣结下死仇,这分封之策或能见效。"
戏志才冷然接话:"要我说,就该将袁氏之流尽数诛绝!"他指尖划过竹简,泛起寒意,"董卓至今未看透士族本质——这些衣冠禽兽,岂会真心归顺一个边陲武夫?"
密探日夜传递洛阳消息,最迟不过隔日便达。众人对城中变故了如指掌,自然知晓深宫的。
"那些世家大族,"戏志才继续道,"此刻怕是妒恨得咬牙切骨吧?董卓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为之事,偏生这人出身寒微"他冷笑声中,仿佛看见洛阳城里的士大夫们正撕扯着手中竹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谋士们眼中,以袁氏为的士族群体,不过是批着羊皮的豺狼。相较之下,董卓的残暴反倒显得直白——至少这西凉莽夫不加掩饰,而那群高门望族,既要行虎狼之事,偏要立什么忠孝牌坊。
(
"志才,莫要如此激进!"
荀攸摇头轻叹,望向身旁的戏志才。这些年他愈感受到,这位同僚对士族阶层——尤其是那些腐朽堕落的世家大族——的憎恶日益加深,几乎到了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这般偏激终非善策。
虽说依照陆风的谋划,士族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若不能及时转变立场,他们终究难逃覆灭的命运。
"公达不必忧心,"戏志才神色平静,"我所针对的,不过是那些劣迹斑斑的世家罢了。"
"如此便好。"荀攸微微颔,转而向陆风禀报:"主公,董卓此番大肆任命地方官员,其中多有相互牵制之意,分明是要挑动各地士族内斗。竟连青州都安插了北海太守孔融,其心可诛!"
"更阴险的是对南阳太守袁术、渤海太守孔融、冀州刺史韩馥等人的任命。这分明是要纵虎归山,令各方势力相互倾轧,好分担朝廷压力。"
"可惜他低估了以袁氏为的士族野心。如今董卓攫取的权柄,本就是袁氏经营多年的成果,不过被他半路截胡罢了。依我看,不出半年,袁氏必有动作!"
说到这里,荀攸忽然醒悟。原来一月前主公预言要与黄巾对峙半年之久,早已料定今日局面。他望向陆风的目光顿时充满崇敬。
戏志才与郭嘉闻言,同样面露恍然之色。三人不约而同地注视着他们的主公,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得此神机妙算的明主,何愁大业不成?
"很好!"
面对众人的目光,陆风点头笑道:"袁氏绝不会就此罢休!预计明年年初,袁绍就会布讨董檄文,召集天下诸侯组成联军。这正是我们等待多年的机会!"
"待讨董结束,诸侯间的束缚才能真正解除,那时才是群雄逐鹿的开端。"
郭嘉闻言挑眉道:"主公打算参加讨董联军?如此盛事,请务必让我随行!"他掩饰性地轻咳一声:"这等场面实在难得。"
"自然要带上你。"陆风笑着应允。
荀攸抚须沉吟:"主公参与联军,除了积累声望,莫非意在洛阳百姓?"
"哦?"陆风略显惊讶:"何以见得?"
"实在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释。"荀攸从容道:"近日主公密切关注黄河航线通航事宜,又命威海船厂赶制内河船只。方才见主公神色,便更加确信了。"
(
"洛阳恐有大变,百姓或将逃散?"
荀攸眉头微皱,仍未能料到董卓日后会火烧洛阳,强迁长安。
"能推演至此已属难得!"
陆风赞许地点头,向荀攸比出称赞手势。
"现今东莱人口已达二百五十七万,流民收容已达上限。周边郡州流民几尽吸纳完毕。"
"若要短期内大增人口,洛阳方向乃上佳之选。"
言至于此,陆风对荀攸道:"届时还需公达坐镇东莱统筹。"
"诺!"
荀攸爽快应承。这些年东莱政务多经其手,人口招揽政策亦由他主理,早已深知人多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