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签到变化 > 第378章(第1页)

第378章(第1页)

“文明基因库”危机

“家滋味”在温暖与赞誉中步入新的春天。

“寻味人间”计划如火如荼,“味道地图”上的光点日益繁密,仿佛华夏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灶火,汇聚成一条璀璨的味觉银河。

“文明的温度”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甚至吸引了国际文化组织的关注,提议合作建立全球性的饮食文化遗产数字档案。

随着“家滋味”的品牌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至全球,这股源自东方的生活智慧与情感温度,终于引起了龙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专题研讨会上,文化部负责人指出“‘家滋味’用一碗一筷承载了乡土记忆,用一汤一饭串联起了城乡情感,这正是‘文明的温度’最生动的诠释。”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随即将“家滋味”列入“新时代文化传承重点扶持项目”,以“非遗活化创新示范工程”的名义提供政策支持。

不同于寻常的商业扩张模式,龙国商务部特别为“家滋味”制定了“星辰计划”。

不在数量上盲目扩张,而是像播种文明火种般,在每座重要城市精耕细作。

北至冰雪皑皑的松花江畔,南至椰林摇曳的南海之滨,东起黄浦江畔的摩天楼群,西至雪域高原的圣湖之侧,三十座核心城市相继亮起“家滋味”的暖黄色招牌。

每家分店都如同一个微缩的味觉博物馆,后厨团队由非遗传承人与当地厨艺宗师共同执掌。

运用中央厨房冷链技术与手工古法并行的创新模式,让岭南的荔枝木烧鹅与漠北的盐池滩羊肉能同时在某个冬夜的餐桌上飘香。

更令人惊叹的是,每家分店都设有“数字味觉档案馆”互动区。

食客在品尝鄂西的柴火熏腊肉时,可通过ar技术观看农家熏制过程的立体影像;

品尝杭帮菜大师的西湖醋鱼时,能扫描二维码聆听五代厨艺世家的口述历史。

这种“一城一店,百店百味”的独特布局,使"家滋味"成为龙国饮食文化的活态地图,真正实现了“无须行万里路,亦可食遍九州”的愿景。

正如《龙国日报》头版评论所言:“‘家滋味’用舌尖上的故乡情结,织就了一张覆盖华夏大地的温情网络。

这些散落在城市间的味觉灯塔,照见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更高层面的平稳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悄然酝酿。

事情始于一份匿名的国际美食评论。

一位笔名为“帕拉图姆”的评论家,在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长文。

文章并未直接抨击“家滋味”的食物,而是以一种看似客观、实则尖锐的笔触,质疑其整个商业模式和文化叙事的“真实性”。

文章核心论点令人心惊:

数字灵魂?

“家滋味”引以为傲的“外婆的厨房”系统,所谓的“情感风味图谱”和“文明基因库”,是否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算法剥削”?

它将人类最珍贵、最私密的记忆与情感数据化、商品化。

那个“虚拟外婆”,究竟是对逝者的告慰,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用以攫取消费者情感依赖的数字幻影?

传统骗局?

“寻味人间”计划所记录的“濒临失传的味道”,有多少是真正源于历史传承,有多少是为了迎合“家滋味”的品牌叙事而被“创造”或“夸大”出来的传统?

文章暗示,“家滋味”可能利用其影响力,在与民间手艺人的合作中,刻意引导甚至“篡改”了某些技艺的细节,以构建一个更符合现代消费者想象的、“纯净的”过去图景。

文化垄断?

最致命的指控是,“家滋味”正在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和“文明基因库”,试图建立一种隐形的“味觉标准”。

它通过定义什么是“本源”、“温暖”,无形中排挤了其他同样有价值但可能不那么“浪漫”或“上镜”的地方味道。

文章甚至危言耸听地提出,“家滋味”最终目标可能是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数字寡头”,掌控味道的解释权和传播权。

这篇评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过度依赖科技和情怀营销的清醒审视,反对者则抨击其居心叵测、歪曲事实。

但无论如何,“家滋味”一直被赞誉包围的品牌形象,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更糟糕的是,紧随这篇评论之后,一系列诡异的事件接连发生:

数据异常:“外婆的厨房”系统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微小故障。

有时,“虚拟外婆”在演示菜谱时会说出几句逻辑混乱、甚至略带负面情绪的话语(如“这么做真的对吗?也许老法子该变一变了……”)。

虽然技术团队迅速修复,但体验过的顾客中开始流传“数字灵魂不稳定”的谣言。

配方泄露:数款“家滋味”核心的、尚未大规模推出的、基于“文明基因库”研发的新品配方,竟然被匿名发布在了一个国际美食论坛上,配文直指“家滋味”所谓的“独家秘方”不过是故弄玄虚的数字拼贴。

合作受阻:几位与“家滋味”合作密切的民间老师傅,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匿名信件。

信中包含一些经过剪辑、扭曲的录音或模糊照片,暗示“家滋味”记录他们技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窃取并最终取代他们。

虽然老师傅们大多信任李苏团队,但疑虑的种子已经播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