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签到就变帅! > 第372章(第1页)

第372章(第1页)

那个“家”,不是她新婚的寓所,而是这个无论何时都为她亮着灯、飘着饭菜香、有祖母张开温暖怀抱的老屋。

如今,这盏灯,似乎骤然熄灭了。

另一边,小舅容远和妻子孔昕蕾的三胞胎儿子——容磊、容鑫和容森,三个刚满十八岁的小伙子,正处在既非孩童也非成人的尴尬年纪。

他们穿着不合身的白色孝服,肩线垮塌、袖口过长,平日里挺拔的身姿此刻显得格外局促。

三人不自觉地靠拢在一起,在父母身后站成一排,像三棵突然被风雨打蔫的白杨。

他们早已不是对死亡一无所知的孩童,却尚未学会成年人那般克制情绪。

容鑫死死咬着下唇,眼眶红得厉害,却倔强地仰着头不让眼泪掉下来;

容森则反复搓着孝服的衣角,视线无处安放,最终落在奶奶的遗像上便再也移不开。

当司仪高喊“孝子孝孙叩首”时,三个一米八的大小伙齐刷刷跪下去,膝盖砸在地砖上的声音格外沉重。

年纪最长的容磊突然猛地转过身,把脸埋进母亲孔昕蕾的肩头,声音闷闷的带着哭腔:“妈……上次我说毕业带奶奶去北京,她还笑着说要爬长城呢……”

这句话像突然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另外两个少年强撑的坚强。

容森的眼泪大颗大颗砸在青砖地上,容鑫终于不再仰头,抬手狠狠抹了把脸。

他们不再是问“奶奶去哪了”的孩童,而是突然意识到,那个每年春节都要塞给他们压岁钱、总是偷偷往他们书包里塞水果、永远笑着看他们狼吞虎咽的老人,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种认知带来的钝痛,比儿时单纯的困惑更要命百倍。

三个少年人的悲伤,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笨拙和滚烫,在肃穆的灵堂里烧灼出无声的印记。

作为外孙的田荣亮,则显得格外沉静。

他默默跟在容家孙辈们的队伍里,依着司仪的唱喏,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磕头、鞠躬、还礼的动作。

他的悲伤是内向的,全部锁在紧蹙的眉宇间和异常凝重的神色里。

不像表兄弟们那般涕泪交加,但那挺得笔直却难掩僵硬的背脊,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他不由自主地想起,每年春节回来团年,外婆总会提前蒸好一笼他最爱吃的粘豆包,笑眯眯地看着他狼吞虎咽。

还要念叨:“亮仔长得高,要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

那独一份的、甜糯温暖的偏爱,连同老人慈祥的笑容,从此都只能封存在记忆里了。

灵堂之内,三代人的悲伤以不同的形态交织、弥漫。

父辈的哀恸里,是历经风霜后对生命逝去的无奈与对根源的割舍之痛;

而孙辈的泪水与沉默中,则混杂着太多被无条件宠爱的往昔记忆,以及对未来失去一座情感靠山的惶惑。

香烛的氤氲、纸钱焚化的气息、还有压抑在喉间的呜咽,共同编织成一幅最具中式家庭情感色彩的告别图卷。

老太太虽然安然“睡去”,但她用一生播撒的爱,却正透过这每一滴眼泪、每一份沉默、每一个回忆,得到最真切的印证和延续。

那个总是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

厨房里再也飘不出她拿手的梅菜扣肉的咸香,窗台边再也听不到她哼唱的老戏片段。

她再也不会在清晨拄着拐杖,站在巷口张望儿孙归来的方向;

再也不会在深夜留着盏小灯,为晚归的孩子照亮回家的路。

这个曾经用粗糙的手掌为发烧的孙子擦过额头,用布满皱纹的脸贴过重孙温热小脸的老人;

这个总是在儿女争吵时轻轻说“都是一家人”,在孙辈受挫时默默塞零用钱的长者;

这个用九十年的时光,把老屋的每个角落都浸润成温暖港湾的大家长——真的不在了。

可她留下的印记却无处不在。

在容振民下意识为老人留座的习惯里,在容珍珍受委屈时第一个想回的老家,在三个少年记忆里糖水蛋的甜香中,在每个被她疼爱过的后辈心上。

她走得安详,却带不走这满堂儿孙身上被她塑造的品格,带不走那些深夜谈心时传授的人生智慧,更带不走这份血脉相连的亲情里,最温暖厚重的底色。

灵堂外的香樟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有些离别,是为了让爱以另一种方式永存。

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安安和呦呦身上过大的孝服更显空荡,他们依偎在父母腿边,睁着清澈却困惑的眼睛,模仿着大人的动作,稚拙地磕头、作揖。

年纪更小的汤圆,被父亲李唐稳稳抱在怀里,完全不解这满室的悲伤,只被跳跃的烛火吸引了全部注意,伸出小手咿呀着想去触碰。

然而,在这片被哀恸与繁文缛节充斥的空间里,最深深触动李苏的,却并非灵前的肃穆,而是与之仅一门之隔的厨房。

那个外婆经营了一生的“王国”,也是她所有味觉启蒙和温暖记忆的源头。

此刻,那里俨然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中心”。

几位远房姨妈和邻里阿婆自发成了主力,她们熟练地用着外婆留下的那口大铁锅和各种粗陶碗盆,蒸糕、炒菜、熬汤,准备着招待前来吊唁宾客的“豆腐饭”。

灶火熊熊,蒸汽氤氲,空气中弥漫着乡土食材最本真的香气。

一位头发花白却腰板儿溜直的老姨婆,一边利索地掂着大勺里的青菜,一边用那股子浓重的姜省乡音对帮忙的李苏念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