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签到就变帅! > 第374章(第1页)

第374章(第1页)

“寻根与新生”计划

那些零散的、充满个人化表达的文字,在系统的辅助下,被归类、分析,并与“时空食谱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比对。

一些外婆凭借经验模糊描述的“火候到了”、“手感对头”,被系统用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和量化;

一些外婆独创的、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食材搭配,也被系统挖掘出其背后的风味科学原理。

更重要的是,系统生成了那个名为“外婆的厨房”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李苏第一次进入时,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座白墙黛瓦的老屋灶披间。

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大铁锅冒着熟悉的热气,甚至连空气中漂浮的、南方特有的潮湿因子和霉味都模拟得惟妙惟肖。

一个模糊但温暖的身影(系统根据李苏的记忆模拟)正在灶台前忙碌,用带着口音的声音念叨着:“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个体验场景,不仅包含了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模拟了触觉。

比如揉面时面团的韧性,炒菜时锅铲的重量感。

李苏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怀旧的工具,更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沉浸式厨艺教学和创意激发平台。

一周后,李苏召集了核心团队——吴玮、周彦、林小小,以及程奶奶、邱奶奶两位元老,开了一次特别的闭门会。

她没有先展示系统的神奇功能,而是将复印的外婆笔记部分内容,以及她根据笔记还原出的几道简单小菜(比如那道“落苏滚咸齑”),分给大家看和品尝。

程奶奶只尝了一口茄子汤,眼眶就有点湿:“是这个味儿……朴朴素素,可就是透着股踏实劲儿。现在好多菜,调料放得重,反而把食材本身的味儿都盖住了。”

邱奶奶也点头:“你外婆是个明白人。吃食嘛,归根结底是养人肚肠,暖人心窝的,不是比谁花样多。”

李苏这才缓缓道出这次回乡的感悟,以及系统新解锁的“外婆的厨房”功能。

她强调:“技术是工具,但核心是外婆笔记里传递的那种精神——对食材的珍惜,对生活的用心,对家人的关爱。

我想,我们‘家滋味’接下来的方向,不是追求更炫酷的科技,或者更复杂的口味,而是回归这种本质,并用现代的方式将它表达和传承出去。”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一个新的项目,被命名为“寻根与新生”计划,悄然启动。

第一步,是“味的记忆”抢救性记录。

林小小的团队不再仅仅聚焦于精美的产品宣传,而是派出小组,带着更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跟随程奶奶、邱奶奶等老师傅,以及一些与“家滋味”有渊源的老顾客,记录他们记忆中“快要消失的味道”和背后的故事。

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一部分用于充实“外婆的厨房”数据库,一部分则剪辑成微纪录片,作为“家滋味”品牌文化内涵的深度展示。

第二步,是“本源食材”的深度溯源与合作。

周彦利用升级版的“食材溯源镜”功能,不仅追踪食材的物理产地和品质,更开始关注食材背后的人文故事。

比如,某种特定红豆的种植农户世代相传的种植习惯,某片特定茶园独特的采摘山歌。

他尝试与这些小型、但坚持传统生态种植的农户建立更直接、更深入的合作关系,甚至推出“故事食材”系列产品,让顾客在品尝点心时,也能感受到背后的人与土地。

第三步,也是最大胆的一步,是开设“外婆的厨房”线下体验工坊。

在“家滋味”总店旁边,辟出一个专门的空间。

这里没有炫目的高科技装置,装修风格质朴温暖,仿佛南方老家的厨房。

顾客可以预约参与体验课程,课程内容不是学习制作“家滋味”的畅销点心,而是在vr设备的辅助下(轻度使用,主要营造氛围),跟随“虚拟外婆”(或程奶奶等老师的虚拟形象)学习制作一道最家常的菜,比如手擀面、腌咸菜、煲一锅真正的老火汤。

重点不在于技艺多精湛,而在于体验那个过程,感受食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温度变化,聆听背后的生活智慧。

这个工坊一经推出,出乎意料地受欢迎。

不仅吸引了亲子家庭、外国游客,甚至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也愿意在周末花上半天时间,来这里慢下来,亲手为自己或家人做一顿“有温度”的饭。

它成了“家滋味”一个独特的、无法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李苏也常常带着小雨、安安和呦呦来工坊。

林薇也带着恬恬和汤圆来。

李苏希望孩子们不仅记住“家滋味”点心的甜美,更能理解这份甜美背后,是像外婆那样无数普通龙国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认真对待每一餐饭、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态度。

一天晚上,打烊后,李苏独自留在“外婆的厨房”体验工坊。

她没有启动vr设备,只是静静地坐在仿古的灶台前。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与记忆中外婆老屋的月光重叠。

【叮!‘寻根与新生’计划第一阶段完成度评估:优秀。】

【检测到品牌文化内涵显著深化,用户情感黏性大幅提升。】

【‘外婆的厨房’数据库持续丰富,已初步具备自主生成符合‘本源、温暖’理念新食谱的能力。】

【奖励:解锁‘情感风味图谱’功能(可量化分析食物带来的情感体验,并用于优化产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