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回到基地的这两个月,生活被压缩成了一条极致单调的直线。
宿舍,实验室。
秦月荣给她制定了全新的作息。
早上七点半起床。
晚上十点,准时休息。
每天保证九小时高强度工作,和八小时充足睡眠。
这是顶尖专家团队论证出的,能让号的大脑在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最优方案。
风洞实验的偏差数据,是压在整个项目组头顶的难题。
张勤一头扎了进去。
推翻,计算,建模,再推翻。
每一组参数,每一个变量,她都揉碎了,掰开了,放在显微镜下,一个个地分析。
这天下午,张勤刚结束一组长达五小时的连续仿真。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
郭院士站在门口,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号,全体核心组员,二号会议室,立刻开会。”
张勤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
“是。”
二号会议室。
“利剑”项目所有核心领域的负责人,全部到齐。
动机总师罗毅,航电系统专家,材料学专家……几十个跺跺脚就能让国内相关领域抖三抖的大佬,此刻全都正襟危坐。
郭院士站在台前,环视一圈。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刚刚进门的张勤身上。
“坐。”
张勤在自己的位置坐下。
“同志们。”郭院士的声音很沉,“今天召集大家,只说一件事。”
“国际形势,比我们所有人想象的,都更加严峻。”
“冷战,已经进入了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对峙期。”
“就在上周,大洋彼岸,通过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军费预算。他们的军事机器,已经全面开动。”
“这意味着什么,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清楚。”
郭院士的拳头,重重砸在讲台上。
“我们的‘利剑’,必须提!再提!”
“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不计任何代价!原定的飞计划,必须提前至少一年!”
“从今天起,”他的声音变得冰冷,“指挥部下达最高指令:取消项目组所有人员的休假,所有对外联络,除家庭专线外,一律切断。”
“直到‘利剑’飞起来那天为止。”
“明白吗?!”
“明白!”
几十个声音,汇成一股洪流。
张勤看着台上的郭院士,平静地吐出两个字。
“明白。”
——————
会议结束,整个基地被上满了条,以前所未有的度,疯狂运转起来。
灯火通明,成了常态。
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国运之争,他们是站在第一线的兵。